“我建議她去學彈鋼琴,她卻決定去學吉它。我給她報了健美操學習班,她卻跟我說她更喜歡打籃球……”瑪麗有一個16歲的女兒朱莉亞,她遇到了很多父母在孩子青春期都會碰到的問題:“我女兒所做的一切都是跟我對著干的?!?/P>
法國巴黎格式塔心理治療研究中心主任、心理學家馬斯克利把青春期孩子的反叛稱為“反對依賴”,他認為,這是個人成長必經的階段:“這是從孩童的依賴轉向成人獨立的過渡階段。在還沒有能力完全擺脫父母或他人權威的束縛之前,青少年會先采取反抗的態度和方式?!币虼耍改富驒嗤凑{是有利于個人獨立人格的形成和確立的,且是必不可少的。然而,當這一反叛階段延長至成人階段,并且有成為習慣的趨勢時,就會產生問題?!俺赡耆擞谐凑{的癖好,表明他還沒有獲得自立,仍舊‘順從’他人的影響,不能確定自己的位置?!?/P>
讓自己變得重要的方式
跟別人唱反調,在某些人身上是因為缺乏自我肯定,在另一些人身上可能是因為個性太強。因此,那些野心很大的人,那些“頭頭”,那些無法忍受別人比自己強、別人的創意比自己好的人,都可能傾向于與他人“針鋒相對”,因為唯一能顯示自己地位、使自己有力量去面對競爭者的手段,就是否決和反對別人的任何意見。
有些人往往意識不到,這種辯駁游戲是為了讓自己變得重要的伎倆。36歲的新聞記者馬克就很擅用這個伎倆:“別人都叫我‘但是先生’,這成了我的標簽,當然,這并不是什么好名聲,但至少別人都知道我?!?/P>
童年不安的延續
當反對別人成了習慣、甚至成了第一反應時,就會影響到人際交往的順暢,甚至出現緊張僵持的局面。那些喜歡頂嘴的人經常無法忍受被別人感動,愛情關系上也趨向于不穩定。心理學家認為,這類態度說明,當事人害怕被別人的要求所左右或是被別人吞沒。這種對外界的不信任,一方面可能是某種病態的心理所致,另一方面也可能緣于小時候的不安:孩童時代感覺自己過于屈從父母的要求和愿望,成年后,面對他人提出的要求,因為害怕重新體驗小時候的“被壓制”,會不自覺地拒絕接受一切,不管好壞。
不善于表達自己的不滿和憤怒
否認,反駁,對抗,這些行為也是一種表達自己侵略性的隱蔽方式??偸浅凑{的狀態,說明當事人不善于怨恨別人和表達自己的憤怒。比如,瑪麗的丈夫每天回家都特別晚,可是她并不直接告訴丈夫自己的情緒,而是一貫拒絕和丈夫晚上一起外出。在格式塔心理學中,這一行為被稱為“侵略性轉換”。只有當事人學會認識到自己侵略性反抗沖動的真正原因,并直接表達出來,這個問題才能解決。
你身邊有這樣的人
當他頂嘴時別與他展開辯論,因為那恰恰就是他想要玩的游戲。認真去聽他把話說完,在他的言詞中找出你真誠認同的東西。然后,把你認同的觀點重新組織一下,再告訴他。
假如他內心本來就自我矛盾,不要直接指出,給他時間,讓他自己去思考和發現這些矛盾,到最后或許他會站出來推翻自己之前的觀點,這樣可以幫助他意識到自己的問題所在。跟他說話時,不要用命令、指責、強制或威嚴的口吻,只有他感覺不到有“屈從和受壓制”的危險時,他才會打開心扉,真實地與你溝通。
你自己是這樣的人
區分情緒和觀點
在跟別人談話時,不要立刻反駁并發表你的“不同”意見,而是給自己時間去重新體會剛剛聽到的話:到底這些話讓我產生了什么情緒?然后,深究隱藏在話語背后的信息:我到底是怎么想的?目的是要衡量你的情緒在你與他人關系中的位置,學會在情緒和理智之中作出選擇。建議你在表達的時候分兩步:首先,你剛剛跟我說的話讓我很生氣;然后,我是這么想的,我的觀點是……
盡量去主導談話
不要等著別人提出觀點你來反駁,不要等著對別人的話作出反應。你可以積極主動地去提出談話的主題,先表達自己的觀點。這樣,你就不再有“處于劣勢”或者“必須屈從”的可能性,同時也讓自己能總結自己的想法,因為對自己的清晰認識是自我肯定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