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網絡消息稱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地二手房放盤量和成交量都大增,有人猜測這與嚴格遵守財產申報與公示的紀律有關,還有猜測可能與房產稅即將出臺有關。不過,這則消息未能得到中介行或房產電商的證實,目前仍然停留在“據說”的階段。
網絡接連曝光官員名下的房屋詳細名錄,可能會加快官員處置資產的步伐。最新“倒下”的杭州官員“據說”有多達20套房屋,廣州番禺“房叔”名下有超過20套房屋,但在組織申報時只列出兩套,問題不言而喻。其實,自從開展財產申報制度后,記者就猜測擁有多套房屋的官員可能有必要對資產進行整理。若是資產來源無可疑,官員大可亮出來,但“上級”和群眾怎樣看這些房屋,的確是這些官員要謹慎考慮的,就算是收入與房屋當時買入價之間能作出合理解釋,這些買于低位的幾十套房屋仍不免引來網絡“磚頭”。故此,一些官員可能也在暗中處置資產。對于一些不便露面的業主可能會通過全權委托公證書來委托可靠的親友處置資產。
房產稅的憂慮的確有可能促使擁有多套房屋的人士作出賣房的決定。一位中介人士表示,擁有多套小面積的住房不如趁機換房持有一套大面積的高價豪宅。記者日前到貴陽出差,一位在穗工作的貴陽人向記者表示,她家擁有5套住房,從套數來說的確很多,但5套當中沒有一套超過80平方米,全部都是房改房,不帶小區,管理很差,她家里就等著幾套房屋可以被政府拆遷,然后拿著錢讓她在廣州買套房,在貴陽只保留一套新買的電梯小區房。
記者認為,官員整理資產導致放盤量大增的說法有點站不住腳,最主要的原因應該是近來成交量大增導致供求失衡,業主眼見市場暢旺而放盤積極性大增。日前有媒體報道,北京市有二手房業主一夜間提價70萬元,已簽約的業主忙毀約忙漲價,買家出現恐慌性搶房,這種熱潮還蔓延到一手樓市,有熱銷的一手盤出現5萬元倒賣一個房號的消息。反腐聲隆,持有多套房屋的官員有點不淡定,對于普通買家來說,即使是年底成交熱火朝天也應該淡定啊,匆忙搶來的房源不一定是好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