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是限購調控帶來的樓市寒潮,也抵擋不住央企從事房地產的熱情。《國際金融報》記者統計發現,2010年3月國務院國資委發布央企退出房地產行業的通知至今,名單中不以房地產為主業的78家央企退出者不足1/4。
退市令成空
2010年3月18日,國務院國資委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78家不以房地產為主業的央企退出房地產業。但是,國務院國資委并沒有給出78戶央企退出房地產業的時間表以及具體進展。
退出還是繼續?此后的近3年時間內,被列入名單的78家央企經歷了八仙過海式的調整,轉讓、并購、剝離、繼續開發,由于78家企業在中國房地產市場都是巨無霸級體量,每一家的變化都會帶來一次地震,高潮迭起,不一而足。
2011年年初,國務院國資委規劃局局長王曉齊表示,主業為非房地產業務的5家央企——魯能集團、中航工業、神華集團、中煤集團和新興集團,將會獲批保留地產業務,從而使允許從事房地產業務的央企由此前的16家擴編至21家。
市場研究者發現,退市令第一年效果顯著。在2011年2月22日國務院國資委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務院國資委副主任邵寧針對一年來央企退地的情況進行了通報,他表示,中央企業退出房地產業務的進展比較順利,2010年已有14家中央企業退出。估計2011年將有20多家企業完全退出房地產業。
在今年2月中旬召開的2012年度央企產權管理工作會議上,國務院國資委的報告再次披露了2011年非房地產主業央企“退地”的進度,航天科工等27家非房地產主業的央企公開掛牌轉讓了40宗房地產企業股權。去年,中央企業通過產權市場轉讓國有產權663宗,成交金額326億元。但有研究者表示,這只能說明報告中所提及的27家央企正在退出房地產過程中,并不能由此認為他們已經完成了退出。
時至2012年歲末,《國際金融報》記者根據公開資料統計顯示,除了21家被允許繼續從事房地產業務的央企外,只有不到20家央企通過剝離或者轉讓方式,完成了從房地產市場的退出。
“抗命”擴張
與國務院國資委要求徹底退出房地產市場的精神相反,一部分央企憑借地方政府資源、土地儲備資源,央企融資優勢,開始了新一輪擴張。
僅以北京市場為例,來自北京市土地整理儲備中心信息顯示,多家“退出榜”上有名的央企,仍在逆勢擴張拿地。
2012年3月16日,中國鐵路物資股份有限公司競得北京市豐臺區盧溝橋鄉麗澤金融商務區29309.9平方米商業金融用地。2011年12月12日,中國機械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全資子公司中國國機重工集團有限公司競得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南部新區10868.5平方米商業金融用地建設用地使用權。2011年11月2日,中國航空油料集團公司競得北京市順義區新城87179.45平方米多功能用地。
這表明,部分非房地產主業的央企依然在堅定地從事拿地,進而直接進行新一輪的房地產開發。中國房地產研究會副會長陳國強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央企退出房地產行業進程緩慢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利益糾葛,二是缺乏具體操作方式和時間表約束。
陳國強表示,由于房地產行業的利潤豐厚,以及涉及到的央企人員復雜,相關利益的考量使得部分央企不但沒有退市的動力,反而會更加激進。同時,如果國務院國資委能夠給出明確的退出時間和操作方法,讓央企在退出房地產行業時有章可循,央企退出房地產市場才有可能出現較大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