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一位校長的事跡
銘記危難時刻民族同胞之大義
在東北天地驚變的那一夜,在東北軍群龍無首不戰而退的那段歷史中,有一位校長心懷民族大義,斷然拒絕日本人的“好意”,當機立斷,使出渾身解數保全了學校的學生、教職工等數千人,而自己則成為最后離開學校的人。這個人就是當時上任不到10個月的東北大學校長寧恩承。
寧恩承(1901—2000)
深夜驚變!
九一八當夜,寧恩承躺下不到20分鐘,剛迷糊,忽然聽到“轟”的一聲巨響,房屋、窗戶劇烈晃動起來。他立即起床,外出巡視,看到炮彈就像流星一樣密密麻麻地涌向東方。
寧恩承心頭一驚——日本攻打北大營了!
他三步并兩步小跑進辦公室,要趕緊聯系政府,尋求應對之策,然而并不順利。
寧恩承反倒冷靜下來,他趕忙跑到女生宿舍,將200多名女女學生轉移到體育館安置。隨后,又命令校工把實驗室易燃易爆的化學試劑、藥品轉移和隔離起來,免得被引爆;校醫隨時待命。
根據寧恩承回憶的位置示意圖
誓做最后“棄船”之人
他明白,孤立無援的東北大學,30歲的他就是學校三四千號人的主心骨,必須要給師生信心。這天,他說道:
我在英國上過學。英國人有一傳統,一艘船將沉沒的時候,船上的婦女小孩先下船,先上救生艇,其次是男的乘客,再次是船上的水手,最后是船長。如果船沉得太快,船長來不及逃生,這船長就隨船沉入海底。
今天我是東北大學的船長,我們這條船處在風浪之中,不知要有什么危險。我向諸位保證,我一定遵守英國傳統,策劃安全出險辦法。如果遇上危險,逃生的次序一定按我所說次序實行:婦孺先離船,其次是教授、學生,再次是職工,我是永守舵位,盡力讓大家先逃生。
我們中國向有國家養士的傳統。古人說“士報國恩”,今天國難當頭,我們全是一國的善士,應有“士報國恩”的準備。如果發生任何危險,應該恪守“士報國恩”的信條,就一切無恐無憂了。
一席話,全場寂靜無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