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根結底還是要遵從人才培養規律
去年,張學海專門到德國考察工匠制度。他驚奇地發現,德國也有師徒傳承的制度。一位德國同行告訴他,師徒制度還是從中國學習來的。新中國成立后,德國注意到中國的工業化迅速提升,其中發現中國師徒制度起到積極的作用,隨后就引入當地。與我國不同的是,他們對師父帶徒弟的數量有規定,不能帶太多的徒弟,以保證質量。
張學海認為,隨著中國制造水平的提高,生產力發生變化之后,作為生產關系的師徒關系也要與時俱進,“小師父”群體的誕生也是應運而生的結果。他提出要打破人才流動的壁壘,讓想學技術的年輕人找得到師父,讓高水平的師父能找到好苗子,形成伯樂和千里馬的良好互動關系。
除此之外,如何提升企業的工匠精神?張學海發現,在一些國企中,技能培訓容易流于形式,有的組織單位礙于人情,走一個過場了事。
作為國家技能大師的張學海在職業資格考試過程中就進行調整,如果考試通過,培訓費用由單位承擔,如果沒通過就自己埋單。單位還規定,如果評上技師職稱,每月收入增加300元,評上高級技師,每月增加600元,讓普通員工能看得見實實在在的好處。
“我還設計了60個課時的培訓。”張學海說,如果要通過考試,不能曠課,業余時間還要進行訓練。也會有人給他打招呼,由于有制度化的約束,也就不存在講人情走過場的現象。
張學海坦言,設計這樣嚴格的制度,并不是難為人,故意不讓人通過考試,而是要提升工人整體的技能水平。工匠精神并不是口號,要落實在行動之中。
張學海還發現,在德國,實際上真正頂尖的技能大師并不多,很多中小型企業都沒有高級技師。不過,德國整體的工匠水平非常高。
“我國不需要把人人都培養成頂尖技術工人,事實上也很難,但企業不能缺技術領頭人,不能缺優秀的師父,在此基礎上再注重工匠精神的普及,我國的技術人才會有高峰也有高原,制造水平才能轉型升級。”
頂尖的技術人才該如何培養?他認為,應該發揮國內技能大師的作用,除了技能攻關之外,一定要承擔培養頂尖人才的職責。以點帶面,我國企業的工匠精神的氛圍才會越來越濃厚。
張學??偨Y,年輕的鉗工成長的過程需要10年時間。不過,通過這幾年的培訓摸索,他有信心用3年就可以培養一個鉗工人才。在他看來,年輕人可以速成,但繞不開基本的教育規律,讓年輕人專注本職工作、持續地走下去是最難的?,F在的年輕人很聰明,學了幾年之后自認為學到頭了,就離開這個行業??墒牵瑳]有持續的積累,很難在行業中深入下去,最終只能淺嘗輒止浪費人才資源。
“短跑大家都會,長跑卻很少有人堅持下來,如果未來要走得遠,還需要長跑。”他打了一個比喻,會“長跑”才能培育真正的工匠精神,也符合真正的教育規律。(記者 章正)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于詩詞盛宴中看見書香霞浦2024-05-28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