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師父”們面臨徒弟荒
比賽一結束,焊工王振走到賽場外面,在樹蔭下一坐,打開一瓶水,一口氣就喝了大半。心情有些放松,他擼起袖子,手臂上露出了一些焊接留下的疤痕。
身為90后的他是國家電網江蘇分公司的員工,他說自己剛干這一行時,遇到問題,就向有經驗的老師父請教,他也會到處拜師學藝。碰壁也是常事,有的老師父比較保守,不肯爽快教技術。他也學會講究策略,幫掃地和打下手。對方一高興,他就戴著面具,蹲在旁邊看,趁機多請教幾個問題。
有時候,他還會“偷師學藝”。休息時,遠遠地看別人干活。有的焊接活兒比較難,他就會留心觀察焊接的手勢,不由自主地模仿起來,事后證明,還真能奏效解決問題。
“現在我也帶上徒弟了,但巴不得把最簡單的技術教給他們。”讓他感到擔憂的是,年輕的徒弟們對焊接手藝并不熱愛。今年一位95后的徒弟離職,讓他難受了好一陣子。
與王振一起參加比賽的搭檔余榮華,是一位80后師父,在國家電網浙江蕭山的一家公司工作,雖然獲得企業內部技能比賽不少獎項,參與焊接過世界最高的電塔,也曾帶過四五十個徒弟,但發現最終留在這個行業的徒弟只有三四個人。有的徒弟干一個星期就離開了。
技工的人才流失,已經成為一個顯性的問題。2017年人才藍皮書《中國人才發展報告(NO.4)》報告顯示,我國高級技工缺口高達上千萬人。記者在采訪過程中發現,近幾年,即便國家對技術工人比較重視,但是因為從事技術工作相對比較辛苦,行業的收入和社會評價偏低,對年輕人難有吸引力。
來自江西的參賽選手羅宏偉,通過層層篩選,以省賽第一的成績殺入振興杯決賽。他在方大特鋼工作,如今是一位85后的“小師父”。說起焊工的成長之路,他說得下笨功夫:“手上功夫的提高,還是要靠焊條喂出來。”
近幾年,他也發現行業出現人才斷層,表現就是90后的徒弟少了,甚至還出現師父多徒弟少的現象。
在他看來,這樣的情況并不一定是壞事,隨著社會的發展,年輕人的工作選擇更多了。與自己這一代相比較,90后和00后家庭條件好了,很多孩子沒有生活壓力,并不愿意來吃苦從事這一行業。
與羅宏偉一起參賽的搭檔涂偉,是一名80后“小師父”,“我們這一代人,生活主要是靠自己闖出來的,現在的年輕人,即便找不到工作,父母也會管著他們。”
王振與羅宏偉是改革的一代,趕上從國企向民企轉制的尾巴。從改革前的低工資到企業收入的提高,他們深知掌握一門手藝是很重要的事,是他們安身立命的基礎。而這樣的體驗,對于像他們徒弟這樣的年輕一代,幾乎是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