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南京大學燈火通明的化學實驗室里,再也見不到一位滿頭白發(fā)的老人。2016年11月19日,帶著對化學事業(yè)的依依不舍,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著名無機化學家、南京大學教授游效曾逝世,享年83歲。
游效曾 閻居梅攝
游效曾,江西吉安人,祖父取“效法先賢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之意為他命名,而他一生都踐行著祖輩的期冀——嚴謹治學、忘我耕耘。他熱愛祖國,忠誠于黨的教育事業(yè),崇尚科學,堅持真理,淳樸善良;他淡泊名利,默默耕耘,將心血奉獻給化學教育與研究事業(yè),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我把中國無機化學落后的時間搶回來!”
游效曾與化學的緣分,長達67年。
15歲那年,他就讀于南昌聯(lián)立一中。一節(jié)化學課上的酸堿滴定實驗中,溶液在加入一滴指示劑的瞬間,仿佛被施了魔法般變換奇異色彩,游效曾被迷住了,從此對化學產(chǎn)生濃厚興趣。
高中畢業(yè)后,游效曾考取武漢大學化學系。1955年夏天,大學畢業(yè)的游效曾由于成績優(yōu)異被推薦至南京大學攻讀研究生。他買了張睡在甲板上的船票,帶著一張“貧困生”證明和一卷舊草席,順江而下來到古城南京。
來到南京大學,游效曾明白,研究化學必須把數(shù)理基礎堅實起來。年少氣盛,他拿著選修數(shù)學、物理系課程的申請表,直接找到時任化學系主任的戴安邦教授。“化學是門實驗科學,如果只埋頭搞理論而忽視實驗,是不可能搞出成果的!”戴教授發(fā)自內(nèi)心地欣賞這個“好苗子”,也不失時機地“敲打”他一下。這番關于實驗與理論的道理,深深印在了游效曾心里。兩年間,他埋頭于東大樓地下室一間面北而潮濕的房間里專心做學問,除了實驗,數(shù)理課程也全部考了優(yōu)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