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游效曾研究生畢業后留在南京大學當助教,師從李方訓院士,從事電解質溶液理論研究。其間,游效曾負責物理化學、高分子化學、電化學和分析化學的教學工作,獨立主講《物質結構》和《結晶化學》等化學系基礎課,打破了專業界線,奠定了深厚的化學基礎,開拓了廣博的知識面。即使在“文革”的艱難歲月里,他都憑著意志,完成了我國首部《結構分析導論》的初稿。
改革開放后,游效曾迎來了科學的春天。1980年,他作為國家教委選派的早期訪問學者赴美進修。一踏上美國這片新奇土地,游效曾就覺察到我國在配位化學和無機化學領域與世界的差距。“我把中國無機化學落后的時間搶回來!”他暗暗咬牙,如饑似渴地做實驗,常常用功到夜半。為了讓中國盡快引進科學前沿知識,游效曾組織翻譯了美國、英國研究生必讀配位化學領域的新專著,大大促進了我國無機化學教學和研究的多元性。
大樹日漸參天,學成的游效曾,卻婉言謝絕了導師勸他留在美國工作的好意。1983年,游效曾回到深愛的祖國,擔任南京大學配位化學研究所所長,以全部精力投入我國配位化學的基礎研究工作。
“科學沒有捷徑可走”
何謂配位化學?它是現代化學中無機和有機化學等學科相互滲透的交叉學科,涉及范圍和應用領域非常廣泛:醫學上用于治癌,冶金上用于萃取,輕工業上用于添加劑,農業上用于化肥,而在高新技術領域,在發展分子超導、磁體、發光固體等分子材料方面,都有著廣闊前景。
在這一重大領域,游效曾率先在我國提出了“光電功能配合物”這一研究新領域,并開展了系統深入的研究,取得具有重大國際影響的卓越成就。他十年磨一劍,1991年因在“配合物合成、結構和性質”方面的成就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2004年,他負責完成的“光電功能配合物及其組裝”研究,再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他還參與創建了“配位化學研究所”和“配位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并長期指導配位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學術研究,兩次獲得科技部“國家重點實驗室金牛獎”,為我國配位化學的發展做出了杰出貢獻。
“科學沒有捷徑可走”。半個多世紀以來,他以驚人的毅力編著了《結構分析導論》《配位化合物的結構和性質》《分子材料——光電功能化合物》等專著,成為國內這個學科教學和科研的必讀著作,他扎實的基礎理論功底和淵博的知識,為中國化學學科的知識寶庫注入了寶貴的財富。他組織和翻譯了《過渡金屬化學導論——配位場理論》《群論在化學中的應用》《化學中的物理方法》等國外知名學者著作,促進了我國配位化學、結構化學、量子化學理論的教學與普及,讓國內化學家走到了世界化學前沿。
即使年屆80歲,他還連續修訂了自己的兩部專著,其中《配位化合物的結構和性質》一書88萬字,《分子材料——光電功能化合物》一書90萬字。這樣艱深的專業書籍,編輯看不懂,學生里也找不到能把關校對的人,全靠他自己一字一句修改,從一校到三校,其難度和工作量無法想象。很多人更不知道,20多年前,他的一只眼睛就已完全失明,數百篇論文,四五部專著、譯著靠的居然都是一只眼睛,即使是大手術后體重不足50公斤,他仍然晝夜伏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