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把科學做到極致,又如何能教到極致?”
滿頭銀發的游效曾,仍記得自己13歲那年,有幸聆聽南京大學校友、著名物理學家吳有訓教授做報告的事情。
“這就是物理學家吳有訓!”年少的游效曾很震撼,吳有訓教授那和藹可親的態度,對科學的執著,“大大地激發了青少年愛科學、學科學的熱情”,他暗暗下決心,做學問就要像吳教授那樣!
60余年來,這位我國著名的化學教育家,先后擔任“物質結構”“結晶化學”“結構化學”等基礎課和“結構研究方法”等研究生課程的教學工作,學生中涌現出長江學者、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優秀世界青年科學家等,為化學界輸送了大量科研人才。
“不把科學做到極致,又如何能教到極致?”何謂極致?學生們還記得,那是每次把論文交上去,第二天一早就能收到老師的修改,上面是密密麻麻的批注;那是深夜十一二點接到電話,老師很激動地提出一個想法,要學生盡快做起來,因為“能第一個做出來才算本事”;那是老師一遍遍不厭其煩地講解群論、能帶理論、配位場理論及各種譜學原理,告誡學生們一定不能丟掉基礎理論,“現在做化學的人一味強調實驗技巧,基礎不牢,何以創新?”……
“我的‘長壽秘訣’,就是看文獻!”一天工作十五六個小時的游效曾,經常這樣“炫耀”。幾十年來,游效曾沒有節假日,大年三十春晚開播了,他還是不肯回家。出差開會,飛機、汽車上,哪怕是肝移植后躺在醫院里,他都又看起了專業書和學生論文,甚至和醫生風趣討論起“藥物的分子結構和機理”。太過專注的游效曾,經常鬧笑話。有一次,他和同事做晶體結構實驗,兩人的鞋子穿錯了3天才發現;搬家快兩年了,他還會不知不覺回去老房子,無論如何都不能把鑰匙塞進鎖孔。
有學生不解,游效曾就講起自己的人生經歷。因為歷史原因,到了50多歲,他才真正有機會開始做科研。“如果我能再有十年二十年時間,我一定能做出很重要的發現。你們很幸運,年紀輕輕就可以專心做科研,一定要珍惜機會!”
2016年底,一次會議上,游效曾對年輕學者的工作做完指導后,溘然倒下,倒在了他自己熱愛的事業上,倒在了一群熱愛他的學者面前,走完了他的漫漫化學之路。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于詩詞盛宴中看見書香霞浦2024-05-28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