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職業性別隔離體現了性別不平等嗎?
童梅:我們說性別平等,并不是在任何領域都簡單、機械地追求性別比例的均等。如果是因為男女兩性生理上的特殊要求而形成的分工,如女性不適合從事高空、野外、水下、化工、礦井和重體力勞動等,這是正視和承認性別的生理差異,并非性別不平等。職業性別隔離不是指依據生理差異而形成的性別分工,而是指一些不涉及生產能力的職業性別排斥,因而是一種性別不平等。
具體來說,性別隔離的產生主要受文化的影響,父權制文化把聲望、地位較高的職業給了男性。例如,我們現在對男護士、男幼兒教師的需求遠遠大于供給,但護理或幼師專業畢業的男性很多并不從事本專業,這并不是因為男性不適合從事這些職業,而是因為這些職業工資低、社會聲望低,在傳統文化中屬于女性職業。一些研究表明,男性和女性的差異是被文化放大了的,實際上性別內部的差異遠遠大于性別之間的差異。
中國青年報:職業性別隔離現象是如何形成的?
童梅:從宏觀角度來看,市場競爭機制對于性別不平等尤其是垂直隔離產生了很大影響。2014年我發表在《社會》上的一篇文章指出,市場的競爭機制放大了女性的生理弱勢,強化了“男主外、女主內”的思想,使女性在職業上升過程中受到更多阻礙,所以市場化的機制導致了職業性別垂直隔離的加重。相比較而言,體制內的女性得到更多政策保護;而體制外的雇主更多考慮經濟效益,雇主會因為女性生育、照顧家庭影響勞動生產力,而將重要工作或有發展前景的工作交給男性,因此,女性更難晉升到更高等級。另外從受雇者的角度來說,女性也更希望找一個穩定的、能夠顧家的職業,這與很多男性希望做有挑戰性的職業是不同的。
從中觀層面來說,家庭、學校和大眾傳媒是承擔個體社會化的重要機構,這些機構通過強化性別角色分工,進而影響個體未來的職業期待和職業選擇。例如,一些學者的調查研究發現,青少年認為母親承擔更多的家務很正常,因為母親細致,父親工作繁忙,甚至有的青少年認為做家務是母親的興趣和愛好,可見將男性定位于社會生活領域,將女性定位于家庭領域在青少年當中有很高的認同度,而這種關系模式也會通過子女模仿父母得到延續。我曾經以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版小學1~6年級共計12冊語文教科書中的人物為研究對象,對男女兩性扮演的角色類型進行統計分析,發現男性316人,占70%,女性134人,占30%,男女兩性的比例為2.4∶1,同時,男性在小學語文課本中更多是以精英形象出現,而女性則更多扮演家庭角色或是家庭角色的延伸,如保姆、護士、售貨員等。
微觀方面,人們生活在各種社會關系中,這些社會關系像一張張網將每個人囊括進去。受傳統性別觀念的影響,男女兩性的社會網絡在對象、類型和規模上存在較大差異,導致男女兩性社會網絡中流動的信息也不相同。男性的關系網絡中充斥著“賺錢或升職”信息,而女性的關系網絡中更多交流“家庭或親情”信息。因此,男女兩性這種性別分化的社會網絡直接導致求職結果的性別分化,即女性往往會選擇“女性化職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