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來了,原有的工廠怎么辦
從新區成立的狂喜中逐漸冷靜下來的雄安人,開始關注他們將要面臨的一系列變化。
一份刊登在雄縣政府網站的資料稱,雄縣是中國北方最大的塑料包裝印刷基地,2015年從業人員5萬余人。但這些當地政府的納稅大戶和就業支柱,也給當地帶來了嚴重的環境問題。
在雄縣做塑料生意的王強告訴記者,他平時會從北京天津拉來廢舊塑料,然后化成半成品,再銷售給雄縣生產塑料顆粒的企業。他覺得雄縣新區成立后,勢必會關停這些有污染的企業,將塑料行業外遷。
“有能力的企業,有納稅記錄什么的,政府可以給你劃一塊地,讓你去(工業園區生產)。但是雄縣的許多塑料企業是家庭作坊的形式,在家里有幾間房,買兩臺機器就能干。以后(這類企業)肯定沒戲了。”王強說。
將服裝視為支柱產業的容城,情況同樣不容樂觀。安子龍家里的染布企業屬于重污染行業,現在都快干不動了。“我們廠最厲害的那一年光環保罰款就交了300多萬元,鍋爐要做煤改氣、煤改電,成本也上去了。”安子龍說。
在安新縣城當教師的季英杰,現在很為他開工廠的弟弟擔憂:“我弟弟37歲了,干金屬有色干慣了。你再讓他干別的去,不可能像歲數小的一樣可以從頭再來。”
除了這些需要政府解決的產業疏解問題,雄安人對于安置搬遷的問題更是格外關注。多位居民表示,希望國家能夠盡快出臺關于雄安新區更為具體的實施規劃。
但在季英杰看來,安新改或不改新區,對他而言區別并不大——孩子今年13歲,應該等不到大學入駐新區了;醫療會好點,以后省得去北京看病了;白洋淀會更漂亮點,但是過去玩就不能這么隨意了。
在家鄉變成擁擠的大城市前,季英杰只想在自家的小園子里種種花,喂喂鳥,享受最后的小城時光。“有人給我600萬元(買這所房),我也不賣。”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