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很痛苦,說了好幾次要自殺。”劉海成直搖頭。
經過1個小時的安撫,周玲才平靜下來。劉海成說,像周玲這樣的求助者非常典型。來訪者中,婚姻家庭問題大約占一半,親子問題大概占20%,20%是因為抑郁、焦慮等心理問題。“婚姻家庭最常見的就是老公出軌。還有的則是夫妻性格不合妻子遭遇家暴,向咨詢師咨詢要不要離婚。”
不過,劉海成發現一個不好的苗頭,周玲在向他頻繁傾訴的過程中似乎對他產生了依賴和感情。因為工作需要,為防止周玲發生意外,劉海成把自己的電話留給了她。但他發現,周玲經常打電話給他,有時打電話過來并不是求助,說的都是一些不疼不癢的話。從那以后,除了每周約定的治療時間,對于周玲的電話,劉海成一概不接。
作為專業的心理咨詢師,劉海成明白,女性求助者在咨詢過程中喜歡上自己的治療師并不奇怪,甚至是必須的。“咨詢師如果夠專業,求助者必然會產生移情。咨詢師也需要借助這種良好的咨詢關系,這是治愈的重要因素。最重要的是咨詢師要有職業操守,不能沉浸在被崇拜感中,更不能越界。”
稱業內專職僅三成
從事心理咨詢13年,前來求助者也千奇百怪。有男子懷疑兒子不是親生的,偷偷帶著4歲兒子去做親子鑒定,被老婆發現,結果這名男子的老婆找到劉海成。還有女子連續3年,雇傭多家私人偵探才偷拍到丈夫與“小三”在外面開房證據。后來,這名女子在離婚的財產分割中占據了有利條件,但她卻陷入深深的抑郁之中。經過劉海成兩年的治療,才從陰影中走出。
劉海成說,心理咨詢極其耗費心力,他每天接待3名來訪者已是上限。每次為來訪者做完90分鐘的咨詢,感覺像經歷了一場5000米的長跑,快虛脫了。
經常有受訪者問能否接受包月之類的優惠,劉海成會明確告訴對方,不行。哪怕是做100次,也是1000元/小時。劉海成說,行業內有70%的心理咨詢師是兼職,只有30%是專職。“這30%的專職心理咨詢師,就靠咨詢費吃飯,如果再打折,他們不用活了。”劉海成做心理咨詢的前兩年,一個月才有一兩個客人,每個月收入只有2000元。“普通心理咨詢師收入并不高,一個月也就七八千元,并不像外界想的那樣。”
也有人跟患者戀愛結婚
廣州的心理咨詢師鄧清溪從事心理咨詢已有7年。在他看來,雖然國內心理咨詢師職業門檻低,但心理咨詢師的需求缺口依然很大。有統計顯示,國內需要心理健康服務的人群高達2.5億人,而目前僅有8%尋求過專業幫助。國內專職從事心理咨詢師人數不超過5萬人,缺口約有50萬人。
但一個咨詢師如果專職做心理咨詢師,連自己都養活不了,他笑言,行業內能堅持10年以上,絕對是真愛。目前我國的心理咨詢屬完全自費項目,未納入醫保。而一次心理咨詢費用從200元到2000元不等,讓不少人望而卻步。
從事心理咨詢7年,鄧清溪感觸頗深。他說,一個好的心理咨詢師,首先要有愛心,遵守職業操守,不能有貪念。“如果整天想著出人頭地,掙很多錢,你的位置就很難擺正,有的咨詢師跟來訪者發展成戀人關系,發生性關系,還結婚,這就是沒把屁股坐正。在美國,如果心理醫生和自己的異性病患談戀愛或者結婚,不僅要吊銷心理咨詢師資格證,有的地區甚至要刑事處罰。
“但在中國,沒人管這事。”鄧清溪說,來訪者很容易對咨詢師產生崇拜、信賴,把咨詢師理想化,如果咨詢師的分寸沒把握好就會出問題。“咨詢師一定要幫助求助者走出這種理想化的幻境,才能幫到他。”
7年間,接觸到太多心理不安的求助者,鄧清溪深深感到,中國社會缺一個情感學校。他說,從小學到大學教的是如何讀書,沒人幫你處理情感問題。現在學校也很難補上這一課,每個學生都有升學的壓力。所以,大量的“感情盲”就誕生了。
比如有些家長,女兒大學畢業前不讓談戀愛,25歲又擔心女兒成剩女,催著女兒嫁人。“22歲之前不接觸異性,怎么可能有能力一眼看穿一個男人是不是真心愛她?這樣的女性,在情感中就很容易受傷。”鄧清溪說,這正是當前心理咨詢師空前火爆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