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700多萬大學畢業生,總體就業率還是比較好的。但當你面對大學生跟他們說就業形勢很好,很多學生可能并不認同,一些人的就業狀況并不完全符合他們的愿望。”全國政協委員、安徽大學原校長黃德寬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回顧2016年工作時提及,“就業增長超出預期。2016年城鎮新增就業1314萬人。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人數再創新高。”麥可思研究院發布的《2016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顯示,2015屆大學生畢業半年后的就業率為91.7%,與2014屆的92.1%和2013屆的91.4%基本持平。
從數據來看,大學生就業率并不低,但社會上仍然彌漫著就業難的氣息。
在黃德寬看來,近年來大學生就業呈現分層次的特點。“好的大學、好的專業,學生就業沒有問題,一些重點大學畢業生還有很多選擇機會,一些社會需求量穩定的專業,也不存在就業難的問題。”
“其實不是找工作難,是找好工作難。” 經歷了一個學期找工作的奔波后,武漢大學大四學生申敏忍不住感慨。在她看來,大學本科畢業基本都能找到工作,但要薪酬、工作環境、工作性質都滿意就很難了。“體制內的工作往往工資低,工資高的企業又不穩定。”
據黃德寬觀察,大學畢業生就業壓力較大的是一些辦學質量相對低的高職類院校,“畢業生就業滿意度相對低一些”。
“還有一類情況,就是前幾年一些熱門專業集中上馬和擴招,當時很多人主張社會需要什么人才我們就辦什么專業,比如金融、法律、經濟、英語等,這樣肯定會導致人才過剩。”黃德寬認為,“辦學不能簡單追求熱門,今天的熱門專業如果‘一哄而上’,未來就會變成冷門。”
西北政法大學國際法專業畢業生李良對此深有感觸:“本來以為法律專業就業面挺廣的,臨畢業了才發現其實不好找工作。”李良說,本專業做律師的一個班里只有一兩個人,更多同學選擇考研、考公務員。
“高校不能簡單地通過看專業的熱和冷來決定是否辦學。國家發展需要方方面面的人才,要從宏觀上進行調控,根據整體的國家人才需求和經濟發展需求來考量,有些冷門學科只要科學控制規模,就業率就會很高。” 黃德寬說。
2015年10月,教育部發布《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提出促進地方普通高校與中職、專科層次高職有機銜接。針對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全國政協常委、復旦大學教授葛劍雄已呼吁多年,在接受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采訪時他表示,高校如今分為應用型和科研型,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應提高應用型院校的辦學質量,加強這些專業的實用性,讓大學生更容易找到對口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