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教育部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和解讀日前印發的《制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據悉,《指南》由教育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印發,該文件作為《中國制造2025》的重要配套文件,是1+X規劃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促進制造業人才發展、為實現制造強國的戰略目標提供人才保證的重要舉措。
人才為本 教育服務國家戰略
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巡視員王繼平介紹了《指南》的編制背景和基本內容。王繼平表示,人才強國戰略正推動我國由人力資源大國邁進人才強國行列,制造業人才隊伍建設取得了顯著成績。其中,制造業人才培養規模位居世界前列,制造業人力資源結構逐步優化,制造業人才聚集高地初步形成,制造業人才發展環境逐漸改善,但同時,制造業人才隊伍建設也存在一些問題。
為貫徹落實《中國制造2025》,健全人才培養體系,創新人才發展體制機制,進一步提高制造業人才隊伍素質,實現制造強國的戰略目標提供人才保證,教育部會同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質檢總局、外專局早在2015年共同成立了編制工作領導小組,歷經一年多開展專題研究,奔赴多省份調研,最終于2016年12月印發《制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指南》共分為規劃背景、總體要求、主要任務、重點人才工程、保障措施五部分,其中提出七條重點任務,力爭到2020年,形成與制造業發展需求相適應的人力資源建設格局,培養和造就一支數量充足、結構合理、素質優良、充滿活力的制造業人才隊伍,基本確立建設制造強國的人才優勢,為實現中國制造“三步走”戰略目標奠定堅實的人才基礎。
《中國制造2025》把“人才為本”作為制造強國建設的“五大方針”之一,強調堅持把人才作為建設制造強國的根本,對此,王繼平強調:“建設制造強國關鍵在于人才,而人才的基礎則在于教育。”教育在人才培養的環節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服務著國家戰略,在《指南》中也有突出體現,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強調,教育要“堅持以服務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為根本導向”“服務決定地位,有為才能有位”。《指南》有關教育方面的內容集中體現了“服務國家戰略,教育主動作為”,具體概況為四個“全”,即“全方位構建人才培養體系,全領域進行人才供給改革,全過程推進教育教學創新,全角度加強人才培養保障”。
亮點層出 五項重點人才工程
工業和信息化部規劃司副司長李北光表示《指南》的發布和實施“為推進中國制造的轉型升級提供了動力,為中國制造的創新發展提供了不竭源泉”。
《指南》還提出五項重點人才工程:一是制造業與教育融合發展工程,主要依托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工程、現代職業教育質量提升計劃等,加強實習實訓基地建設,強化教師實踐能力培養,提高人才培養與制造業發展需求的吻合度。二是創新型專業技術人才開發工程,通過實施中國制造領軍人才培養項目、在普通高校建設一批產學研合作示范學院等,加強產學研合作,提升工科學生實踐能力;依托專業技術人才知識更新工程、“千人計劃”“萬人計劃”等培養和引進一批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三是能工巧匠和高技能人才培育工程,通過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試點、重點領域技術技能緊缺人才培養基地建設等,著力培養制造業技術技能緊缺人才;依托高技能人才振興計劃等,大力開展高技能人才培訓。四是企業經營管理人才發展工程,適應先進制造業發展和實施“走出去”戰略的需要,通過企業經營管理人才素質提升工程、國家中小企業銀河培訓工程,打造一批優秀企業家,加快提升制造業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專業化水平。五是全員質量素質提升工程,實施質量素質教育行動,建設質量相關專業教育示范基地,支持各地舉辦質量素質提升研修項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