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畫片《小豬佩奇》引爭議 十月 攝
對此,北京曼陀海斯心理咨詢中心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蒙琳徽16日在京接受本網記者采訪時表示,對于可以看動畫片的一歲半以上的孩子而言,“主觀性感受和認知占據他們頭腦的大部分,而他們對這個世界的理解又是夢幻式的,這一時期的孩子通過游戲來處理自己的主觀體驗。進一步說,他們是通過整合自己的體驗來與這個世界建立關系的。動畫片其實是一種視覺上的游戲,小孩子會把自己代入到動畫片當中,想象自己是當中的某個角色,再從角色的視角去理解現實世界。”
她指出,有關《小豬佩奇》的爭論,正是由于在兒童參與動畫片“游戲”,整合自己的體驗時,一些比較焦慮的家長會刻意避免讓孩子體驗一些不好的感受,或者說去引導孩子去體驗所謂“好的”“正能量的”感受,這反倒可能適得其反,欲蓋彌彰,傳遞給孩子一種回避和粉飾的態度。
對于家長擔心的“孩子的整合傾向出問題”,蒙琳徽說:“只要是人,就會有這種走向成熟的傾向,這種傾向是天生的。這個傾向不能被打斷,家長打斷會對孩子造成一些心理問題。其實孩子在玩游戲時候的節奏和節律和大人是非常不一樣的,那我們頻繁打斷他的節奏時,首先就會破壞他注意力的發展。”
對于這種“打斷”,蒙琳徽特別強調,“這往往是由父母自己內心對事物賦予極端意義所產生的焦慮驅使的,比起某些看起來非正能量的東西,更影響孩子的恰恰是父母的態度,因為孩子這個時候是被父母的焦慮和擔憂吸引過去了,影響他們的已經不是這個東西本身了,父母的焦慮和害怕會更快速的傳遞給孩子,其影響是,孩子可能會為了安撫父母而順從聽話,以至犧牲掉自己的自發性和自主性。”
對于動畫片的選擇,蒙琳徽認為,父母應當對動畫片進行篩選,但篩選之后,其實不必再對其中的個別內容過于焦慮,過于想要干擾孩子的喜惡判斷。她強調,“父母可以給小孩子一個范疇,而不必要求他們看哪部動畫片。”對于父母而言,成為“觀察者、等待者”,就足以能夠“給寶寶提供一個能夠促進成熟發展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