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到了一個更加成熟的新境界,是古代漢族舞蹈藝術發展的最高峰。當時社會各階層的舞蹈演出非常普遍,觀賞并創作舞蹈成為人們精神生活的主要內容,因此,很多來自民間、后經皇宮藝人進行藝術加工的宮廷樂舞大量涌現,再加上吸收和融合各民族甚至國外特色,唐代舞蹈呈現出繽紛多彩的局面。
據《新唐書·禮樂志》記載:“唐之自制樂凡三。一曰《七德舞》,二曰《九功舞》,三曰《上元舞》。”這句話說的就是唐代的三大樂舞。《七德舞》是在唐太宗親自指導下編排的,原名為《秦王破陣舞》,后更名為《七德舞》。該樂舞是唐武德三年(620年)唐太宗平定劉武周時,由軍隊創編出來的軍樂。當時,士兵隨樂起舞,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軍舞。李世民即位后,凡是慶典歌舞晚會必有此節目,唐太宗道出了此舉的目的:“雖發揚蹈厲,異乎文容,然功業由之,被于樂章,示不忘本也。”《秦王破陣舞》后來成為唐代極有名的樂舞,從初唐到晚唐,一直流傳了近300年。
表演《秦王破陣舞》時,一百二十八人執戟披銀甲而舞,前有戰車,后列戰陣,有三次變化,每次變為四陣,伴唱者歌唱《秦王破陣舞》的樂曲,極具氣勢。
在除夕晚會上,《秦王破陣舞》常與《九功舞》一起表演。《新唐書·禮樂志》說:“自是元日、冬至朝會慶賀,(《秦王破陣舞》)與《九功舞》同奏。”
《九功舞》本名《功成慶善樂》,慶善宮是唐太宗的出生地,貞觀六年(632年),唐太宗宴群臣于慶善宮,賦詩十韻,后由樂府譜曲演奏,名為《功成慶善樂》,后又改編成《九功舞》。《舊唐書·音樂志》稱:“舞者六十四人,衣紫大袖裙襦,漆髻皮履。舞蹈安徐,以象文德洽而天下安樂也。”
《上元舞》有說法認為是唐高宗于上元三年(676年)所作。《新唐書·禮樂志》說《上元舞》:“舞者百八十人畫云五衣色,以象元氣。”
唐代歌舞至唐玄宗朝而達到極致,唐玄宗李隆基是一位精通音律、熱愛歌舞的皇帝,他曾創作著名的大型樂舞:《霓裳羽衣曲》。
不僅如此,當時的歌舞演員也是群星璀璨,迎娘、蠻兒、念奴等教坊里的“明星”常被皇帝召入宮中參加宮廷除夕晚上的演出。《開元天寶遺事》中記有唐玄宗評價念奴唱歌的文字:“帝謂妃子曰:‘此女妖麗,眼色媚人,每囀聲歌喉,則聲出于朝霞之上。雖鐘鼓笙竽嘈雜而莫能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