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馬壓軸表演
除了大型歌舞,“語言類”節目必不可少。唐代的“春晚”,在演出中會穿插一些插科打諢的語言類滑稽戲,如優人表演。唐代,優戲發展到了一個新的水平,優戲的演出十分頻繁,關于演出的記載也很多,從宮廷到州府以至于民間都有其身影。史料文獻里提到的優戲有弄參軍、弄假官、弄孔子、弄假婦人、弄婆羅門等多種類型。
弄參軍是唐代優戲中極具代表性的一類,表演者口齒伶俐,語言詼諧幽默,類似現在的相聲、小品。在唐代從宮廷到民間,弄參軍都普遍受到歡迎,唐代詩人李商隱在描寫小兒天真情態的《嬌兒詩》里說道:“忽復學參軍,按聲喚蒼鶻。”
魔術雜技也是除夕晚會上吸引觀眾眼球的節目。唐代的幻術雜耍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唐人蔣防在《幻戲志》里就描寫了玩魔術的情景:“乃于席上以瓦器盛土種瓜,須臾引蔓生花,結實取食,眾賓皆稱香美異于常瓜。”
唐代趙麟的《因話錄》記有“透劍門伎”一項,用鋒利的刀劍編扎成狹門過道,表演者乘小馬從刀叢劍林之間穿馳而過。如果技藝不精,坐騎駕馭不靈,觸及刀劍,人馬立斃。唐人所著《封氏見聞錄》描寫了繩技、高蹺、“踏肩蹈頂”等雜技,還有“載竿”、“爬竿”、“頂竿”等雜技達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令人目不暇接。
唐代詩人張祜曾作詩贊道:“傾城人看長竿出,一伎初成趙解愁。”詩中提到的趙解愁,擅長竿技,是教坊中的拔尖者,經常進宮表演節目。
當時還有很多像趙解愁這樣的“演藝界”明星,如公孫大娘、穆氏、王內人、王大娘等,劉晏在《詠王大娘戴竿》中云:“樓前百戲競爭新,唯有長竿妙入神。誰謂綺羅翻有力,猶自嫌輕更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