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賜“福”字
清朝康熙年間,每年除夕,康熙皇帝都會揮毫潑墨,御書“福”字,賜給在皇宮里值班的大臣,以示對值班官員堅守工作崗位的慰問,也是對他們一年來辛勤努力的獎賞。凡是能得到康熙皇帝賞賜“福”的官員都倍感榮耀,所以康熙時期,大臣們都爭先恐后去值班,想得到一紙“福”字。
康熙皇帝賞賜“福”的這一習俗,大有來歷。康熙帝八歲登基,九歲喪母,由祖母孝莊皇太后一手撫養(yǎng)長大,祖孫二人的感情自然非同一般。在祖母的幫助下,康熙帝擒鰲拜、平三藩,開創(chuàng)出了一番盛世景象。然而,就在他英姿勃發(fā),大顯身手的時候,孝莊皇太后卻重病纏身,太醫(yī)們也束手無策。康熙帝查知上古有“承帝事”請福續(xù)壽之說,遂決定為祖母請福。在沐浴齋戒三日之后,康熙帝揮毫而就寫下“福壽”連體字,并加蓋“康熙御筆之寶”印璽,取“鴻運當頭、福星高照,鎮(zhèn)天下所有妖邪”之意。
沒想到的是,孝莊皇太后自得到了這“福”字后,身體竟奇跡般康復了。所以,大臣們也希望能得到康熙的“福”字,以討吉利。那些“得福”的文武百官都深以為榮,無不視為至寶而精心保管。據(jù)記載,孝莊皇太后此后命人將福字刻在石碑上,日夜撫摸,祈求多福,而孝莊皇太后最終以75歲的高齡離世。
有意思的是,康熙三十年(1691年)的除夕,當值班的官員們想得到康熙的“福”字時,康熙卻改變主意,不再賜福。原來,康熙皇帝認為“物以稀為貴”,如果寫多了就不值錢了,所以就不再書寫大量的“福”字賜給下屬。此后的除夕,康熙皇帝就只寫十幅“福”字斗方,張貼在宮廷里。康熙寫的“福”字,多以絲絹為紙箋,以丹砂為底色,上繪金云龍紋。康熙寫出的第一個“福”字,要掛在乾清宮的正殿,其余的幾幅分別送往宮苑各處。當時,清朝宮廷內的“福”字,都是采用懸掛的方式,而非民間用糨糊粘貼的辦法。這樣既干凈簡便,還能重復使用。(鄭學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