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孩子就會覺得受到不公是很正常的,這個世界本來就這樣,就算自己說出來,別人也不會重視,反而會覺得是他不好,所以還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將傷心難受強硬藏在心里就好了。
事實上,這三類家長的做法,明著看,好像都是為了孩子好,但只要細細琢磨,你就會發(fā)現(xiàn),不管是理直氣壯地找家長、找老師討公道,還是用“哀其不幸怒其不幸”的高姿態(tài),實實將孩子訓(xùn)斥一頓的做法,抑或是以實際行動教孩子隱忍,都是家長想要急于解決自己心中的不快,而在當(dāng)下做出的本能反應(yīng)而已。
孩子啞巴吃黃連,越嚼越苦
這些做法中都缺乏了事件的受害者——孩子自身的感受,他在遭遇這些令人傷心的事情后,心情是怎么樣的?他選擇將這些事情告訴你,最想在你這邊得到什么幫助?
是孩子,都會想要得到大人的認可,尤其是在他們嚴(yán)格遵守社交規(guī)矩,做好自己了之后。所以在碰到上面這些和他們想象中不一樣的場景時,他們才會特別地難過傷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