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我國高校卻普遍存在對大學新生進行心理普查,建心理檔案的方式。這是出于對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視,但操作不當,就容易讓心理輔導、咨詢浮于表面,而且因在調查時沒有對學生進行引導,可能存在調查失真的問題。有的學生沒有抑郁問題,卻故意填自己對生活感到毫無意義,想過自殺;而有的學生雖然心理問題嚴重,卻避免被人知曉,而刻意填寫“正確答案”。這種對調查的“軟抵抗”,導致調查結果失真,而以此為基礎進行學生心理教育與輔導,科學性也就存疑。
目前,我國大中小學學生的心理教育、輔導還存在缺陷。一方面,雖然教育部門要求各校成立心理咨詢中心(咨詢室),配備專業咨詢室,但不論是高校,還是中小學校,專業的心理咨詢師遠遠不夠,好的高校,會有幾名到十來名專職咨詢師,一般高校,則只有五六名咨詢師,中小學則更少,這難以滿足個性化的心理咨詢需求,只能做面上的調查,或幾次大規模講座。另一方面,已有心理問題(甚至心理障礙)的學生,并不愿意去心理咨詢中心,他們擔心被認為思想有問題,還擔心心理咨詢老師把自己的秘密說出去。
是否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是評價教育的一項重要指標。我國基礎教育長期重視知識教育,只育分不育人,用單一分數標準評價學生,這讓學生面臨很大的學業壓力、升學壓力,個性和興趣得不到充分發展,是厭學、倦怠情緒的根源。大學教育也是如此,在追求辦學政績的導向下,普遍存在重科研、輕教學的問題,因此,對學生的需求并沒有給予充分的關注。有的學生是帶著夢想進大學的,但進入校園后,很快就對大學失望,進而喪失人生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