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北京市中關村第三小學,一門名為“動物的窩”的主題課上,數學、語文、英語、科學老師齊上陣,把同學們分成幾個不同的小組,每一組分別從生物、地理、英語、寫作、藝術等角度查找資料、深入探究、呈現結果。有的同學是利用美術和科學的知識,在展板上繪制了團隊所選擇的動物巢穴的思維導圖,有的團隊則現場寫劇本排演了一個相關主題的舞臺劇,并用英語表演出來。課堂上的交叉學科知識與內容的精彩呈現,則是基于孩子們在課下進行了大量資料的搜集和深入探討。
如何評估這樣的教學模式?有的家長認為這是給孩子們在作業之外額外增加的負擔,而有的家長則認為,孩子們進行這樣的準備,看似付出的時間更多了,但激發了孩子們學習的主動性,提升了學習效果。
有這樣一個現象耐人尋味,很多在學校內不會學習、不愿意學習的孩子,在教育培訓機構卻找到了興趣。“3個小時的課程,短得就像3分鐘一樣。”在學而思上奧數培訓班的清華附小四年級學生李彥宇的話很具代表性。對此,有學者分析:原因在于他們實行的評價方式是讓學生和自己比,把這個階段的自己和以前的自己比,只要有一點進步,教師就大加鼓勵,而不是拿班上成績最好的學生來打擊、挖苦成績較差的學生。
“減負不僅是減學業負擔,更是通過評價手段的改變來減小心理負擔,學生的心情一旦放松了,學習上反而會變得主動。”呂學功分析。“沒有興趣就沒有學習,”教育家顧明遠先生曾說過,“要努力為每個學生的發展提供最適合的教育,努力使學生能主動、生動、活潑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