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光著身子的小娃娃到一頭長發的威風少年,楊穎聰的電腦里珍藏著許許多多成長的照片。這些照片很多都是爸爸為他拍的。父親是一名攝影愛好者,在爸爸的熏陶下,楊穎聰也拿起了相機,但他并沒有一味地追求名山名川、古跡名勝,家庭生活的點滴、校園生活的美好以及旅行途中那些動人的瞬間都成了他鏡頭下的“主角”。“攝影不僅能發現平凡之美,還告訴我們要懂得珍惜美好的時光”楊穎聰說。
楊穎聰
鏡頭一:發現美
在他的記憶里,爸爸很喜歡給他拍照,不論是寫字、玩耍、吃飯、洗澡爸爸都會用鏡頭記錄下來。4歲那年,一家人坐綠皮火車出去玩,爸爸拿起相機將他和媽媽的合影留下,畫面上,陽光打在媽媽微笑的臉上,而年幼的他靠在媽媽懷里做著鬼臉,唯美、甜蜜。那張照片至今還留著,是楊穎聰最喜歡的照片之一。他也曾經問過爸爸為何喜歡拍照?爸爸笑著告訴他,“生活的美在于平凡。你會長大,我們會變老,記憶會淡忘,但是照片會幫我們記著”。
小學三年級,在爸爸的資助下他買了人生第一部屬于自己的相機,是一臺“傻瓜”相機。有了相機,楊穎聰經常帶在身邊,并開始學會觀察生活,學校里的花草樹木,老師上課的畫面,同學們嬉戲打鬧、相互關心有愛的情景,放學路上的小狗小貓,都在他的視線里停駐了下來。
1997年,學校組織春游,楊穎聰帶著相機,為同學們留下了一張張“童年時光”。后來學校組織攝影比賽,他的作品獲了獎并被外送新加坡參賽,他也因此獲得“亞洲小白鴿和平藝術家”稱號。這一刻楊穎聰似乎懂得了爸爸所說的,鏡頭下可以發現生活中的美之所在。
鏡頭二:留住美
大學畢業后,楊穎聰成為泉州理工學院的一名老師。“大學是青春的陣地,大學生活處處都有美的存在”。在泉州理工學院時常能看到楊穎聰扛著“長槍短炮”出現在校園的各個角落,在他的畫面中,有辛勤工作的老師、運動賽場上奮勇拼搏的健兒、晚會上優美的舞者、默默奉獻的校園志愿者……
一次學校機械加工中心的實驗課上,蘇燦輝老師彎著腰身操作著機器,學生在旁邊圍成一圈,專心致志地聆聽著,這一幕使得一幅《打造人才的搖籃》的作品應運而生。
2013年,前裕隆汽車亞洲總工程師、臺灣大葉大學楊旻洲教授來到泉州理工講學。課堂上,和藹親切的楊教授手把手地教同學繪制工程圖為學生講學的畫面被楊穎聰抓拍住,一幅《臺灣楊旻洲教授在泉州理工學院講學》的作品留住了課堂的美。
《打造人才的搖籃》獲得晉江市人才工作新聞攝影比賽三等獎
去年2月份,晉江市舉辦人才工作新聞攝影比賽以及福建省教師優秀攝影作品展征稿比賽。楊穎聰投了稿,《打造人才的搖籃》獲得晉江市人才工作新聞攝影比賽三等獎,《臺灣楊旻洲教授在泉州理工學院講學》獲得了優秀獎,另外還有《聚精會神》等作品入選福建省優秀攝影作品展。“這些作品都是在不經意拍下的,都是反映學校最常見,最平凡的一面,攝影留住了平凡美。”
《聚精會神》入選福建省優秀攝影作品展
鏡頭三:珍惜時光
“每次旅行讓我最能感受的是大千世界的美好,攝影讓我學會了珍惜美好時光。”楊穎聰說。2015年春節期間,楊穎聰去了吳哥窟旅行,他背著相機走在大街小巷,深入當地人的生活,去感受異域的風情,用鏡頭去記錄不一樣的發現。
傍晚,吳哥窟的巴肯山上,夕陽無限美,游客正等待著日落的瞬間,而楊穎聰把相機焦點落在了拍落日的游客身上,夕陽美、游客情兩者兼具才能體現真正的美。“日落明天還會有,但是這些人在這里等待日出的美好瞬間則是不再來。”楊穎聰說。
在近幾年的拍攝中,楊穎聰對攝影的意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回學校后,楊穎聰打算將這些年來所拍的相片整理出來與師生們分享。在整理照片時,楊穎聰說,當他每打開一張圖片時,他都能回憶起當時的情景以及拍攝時的心境。“平凡的美往往是一瞬間,要發現這一瞬間,要有一顆懂得珍惜的心,其實我是想通過鏡頭告訴大家,留心處處皆是美,要發現美熱愛生活、關注點滴。現在是一個全民攝影的時代,希望大家能更多的參與到攝影中來,用鏡頭表達自己的態度,這是一件幸福的事。”楊穎聰說。(王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