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一劍終得授課秘訣
黑格爾說:我比別人的長處是,在一個問題面前,我比別人停留的時間要長。王翚正是這樣的人。
2002年,王翚本科畢業后,來到河南科技大學工作。學校規定,新進教師不能直接站講臺,需要擔任一年的助教,跟指導老師學習授課方法,領悟講課藝術。一年后,王翚在忐忑不安中站上講臺,正式開始了大學教師的職業生涯。
興趣是學習的最大動力。王翚在講授大學物理公共課時,為了激發學生聽課興趣,嘗試過很多方法,比如把中國古典詩詞里的物理學知識和授課結合。后來,他覺得學生可能會對奇聞異事感興趣,就在講課中適當穿插一些古今中外物理學家的故事,借以增強教學感染力。
2013年左右,網絡上出現了很多國內外的開放課程,這給王翚打開了一扇觀看世界的窗口。他如醉如癡地觀摩名師講課,揣摩教學方法。一次,他看到麻省理工學院70多歲一位老教授,為了驗證單擺的周期和擺球的質量無關這一物理學原理,在課堂上把自己綁到了鋼絲繩上來回搖擺,受到了學生們空前歡迎。
找到了,終于找到了!王翚覺得,正是這位老教授讓自己豁然開朗。多年探索,自己終于尋到了提高教學質量的這把利劍。此后,王翚試著把抽象的物理學原理融匯到有趣實驗中,效果非常好。堅持到現在,他幾乎每節課都要演示幾個實驗。
大學物理課共有100多個知識點,每個知識點都需要找到相應的實驗去驗證,對于無錢,無人,無時間的王翚來說確實難度很大。
王翚迎難而上。“其實,生活處處有物理,物理時時伴你行。簡單的器材適當利用,也能說明很多物理學原理。”一堂課別人如何完成實驗,自己在現有條件下,怎樣達到同樣目的?王翚充分利用網絡,在網上尋找靈感。
走進王翚的家里,滿屋子都是他當寶貝一樣撿回來的廢舊物品。“我們家就是一個廢品收購站,老王就是站長,”王翚愛人開玩笑說到。
“廚房也是實驗室,在廚房我可以做10個實驗,驗證10個物理學知識點,”王翚得意地對記者說。
王翚實驗室里的教學道具,大多來自舊貨市場和垃圾箱。鞋架下面掛一個塑料瓶,可以模擬臺北101大廈阻尼球的工作原理;八音盒下面放一個垃圾桶,可以模擬音響共鳴腔的工作原理;新人結婚喝交杯酒的酒杯底部有個美人頭像,可以演示光在球面上的折射現象;大小不同的8個招財蛙,可以演示駐波的頻率與尺寸之間的關系。
王翚課題組的幾個學生現在也經常去翻撿垃圾箱,找些可用的實驗器材。“有一次我晚上出去找一個急用的器具,差一點被人當成了破爛王,”學生王曉君說。
“物理其實很有趣,只要找到有趣的教學方法,學生就會主動、快樂地去接受。”王翚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