閉合度98%
完全依靠艙內物資生活,氧氣、水和食物在系統內循環再生
說起在“月宮一號”中的生活,志愿者高寒用“生存以上,生活以下”幾個字來概括。
生存以上即指“月宮一號”能夠實現人類生存所必需的氧氣、水和食物在系統內循環再生,可以為志愿者提供類似地球生態環境的生命保障。生活以下說的是在“月宮365”的實驗中,志愿者們每天吃的食物,喝的水,排泄的廢物,工作休息的時間,早晚身體的各項生理指標,甚至心理情緒出現的波動等,都會轉換成為科學的數據,被記錄下來,成為研究的重要參數,為以后其他環境中的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統,甚至月球基地等深空探測活動提供參考。這就要求志愿者們以科學嚴謹為目標,而不能以生活質量為目標。
據了解,此次“月宮一號”的系統閉合度達到了98%,“如果一個人需要100公斤食物,有98公斤可以通過這個系統來滿足,那么閉合度就是98%。”劉紅介紹,除了帶一些肉食、佐料以及需要給植物補充的營養液外,團隊要完全依靠艙內物資生活。
那志愿者在艙內都吃些什么呢?與2014年的實驗相比,本次實驗新增加一個植物艙,艙內蔬菜、水果等增加到了30種以上,土豆、西紅柿、平菇、茄子等都是新增加的種類。除蔬菜外,食物中蛋白質的重要來源之一是黃粉蟲。相比于牛、羊等大型動物,昆蟲不僅飼養數量不大,人不會和其建立感情依賴,而且飼養過程中很少產生環境污染。黃粉蟲不僅能提供優質的動物蛋白,還可以以系統中植物的秸稈、蔬菜老葉等為食,成為系統廢物處理的環節之一。
實驗過程中,志愿者劉佃磊學會了吃黃粉蟲,將黃粉蟲放在平底鍋中炒至酥脆,然后與小麥一起粉碎制成面粉,經發面蒸成饅頭;或是用植物油炒熟直接食用。他調侃說:“油炒之后的黃粉蟲味道與油炸螞蚱味道類似,可以用4個字概括‘香、嫩、酥、脆’,余味微苦,但回味悠長!”
小麥是“月宮一號”生命再生保障系統中的核心糧食作物,不僅提供主食,還有著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凈化水源以及精神慰藉的作用。對于小麥,志愿者們以70天為一個周期進行循環種植。不斷收割下來的小麥也在志愿者的巧手中被制作成面片湯、饅頭、花卷、包子等食物。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于詩詞盛宴中看見書香霞浦2024-05-28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