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勢所趨
盡管歷經磨難,陸曉芳已經把她最寶貴的青春安放在了大陸小學。
26歲時來到大陸小學的陸曉芳直到34歲才步入婚姻,在長達8年的時間里,大陸小學就是她的全部。“很多人認為我沒有情感方面的需要,其實不是這樣的。其實我自己也知道,如果不能成立一個穩定的家庭,可能事業方面也不會穩定。”陸曉芳解釋說。
2014年,陸曉芳認識了如今的丈夫吳勇,一個公益組織的志愿者。
彼時來到大陸小學做志愿服務的吳勇,被陸曉芳投身公益的事跡所觸動,兩人最終走到了一起。2015年,第一個孩子出生。一年多后,又有了第二個孩子。如今“意外”到來的第三個孩子也即將出生,聯想到最近的“風波”,陸曉芳剛剛給他起了一個響亮的名字:吳澎湃。
吳勇非常支持陸曉芳的事業,甚至專門暫停了工程上的工作,以幫陸曉芳照顧學校里的孩子。事實上,不僅是自己的丈夫,陸曉芳的家人幾乎都被她拉到了大陸小學——父母在大陸小學做后勤,她的哥哥則擔任語文老師。
大陸小學的孩子們。 采訪對象供圖
“我父母的想法跟我肯定不太一樣,但他們還是支持我的。因為他們沒受過什么教育,所以他們只能講是做一些善事,所以也愿意隨我去做。”陸曉芳說,“我跟他們講,這次不論是離開也好,留下也好,都是正常的狀態,我希望他們能夠卸下這個包袱。”
陸曉芳說,自己不想去做什么驚天動地的事情,只想做普通的事。“來這里支教,我的想法很單純,就是希望孩子們通過努力學習將來有機會深造,用知識來改變家鄉的落后面貌,更好的回報社會。”
如今,大陸小學的第一屆畢業生已經畢業11年,其中一名學生還考上了廈門大學的研究生,這也讓陸曉芳引以為傲。
“這12年里,我們憑借高度負責任的教學態度和愛護學生的精神,贏得了很多家長和村民的認可,并且我們為孩子們打好了小學基礎知識,培養了許多大學生。”陸曉芳在微信朋友圈回顧大陸小學的往昔時發出這樣的感慨。
古城鎮周姓負責人說,目前農村地區撤點并校是大勢所趨。“現在城鎮化的發展,農村沒人了,孩子也少了,一個村就那幾個學生。學校再像過去那樣布局,老師是跟不上的。所以,必須要進行一些資源上的整合。”
他還表示,大陸小學的教學條件確實太差,各種硬件設施都跟不上,包括師資也是一個問題——學校里的老師只會教語文、數學、外語,而且大多沒有教師資格證——這些和公立小學都無法比擬。
“雖然現在看滿足了一些家長的需求,但實際上從長遠來看,對一個孩子今后的成長還是會產生影響。公辦學校的教學質量是遠遠超過它的,你現在還看不到上高中上大學的事。”該負責人說,“雖然有考上研究生的,但這里面還有一個比例的問題。”
陸曉芳則認為,自己是來完成使命的,而大陸小學就是自己的使命——“所以你才會遇到這么多的挫折,如果那么順利的話,就沒有什么使命感可言了”。
暴雪中的大陸小學。 潘琦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