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被作為教職工住處的老校舍。 潘琦 攝
同是2005年,在安徽農業大學就讀園林專業的陸曉芳從學校畢業,進入了合肥市的一家民辦學校擔任語文老師。
“我沒做過老師,然后也不懂,所以我第一次去試教的時候沒成功。”陸曉芳還記得自己第一次求職當老師時的情景,“我回去之后又摸索了一下,找了我以前的高中老師指導我,然后又找到校長,他又給了我一個機會。”
陸曉芳說,自己正是在這所民辦學校邊教邊學,打下了教學的基礎。“我平時比別的老師要用心,也會去了解孩子們的情況,提高他們的學業。那段時間就半年、一個學期,但對我很有幫助。”
2006年2月,陸曉芳和同事一同離開了這所學校。說起離職的原因,陸曉芳說,是因為理念上的差異——“他們辦學可能是為了謀求掙錢,而我們可能純粹就是為了傳播文化知識”。
陸曉芳坦承自己受到師范類科班畢業的同事的影響,這位同事不僅教了她教學方面的東西,也包括教育方面的理念。如今回想起來,陸曉芳笑稱跟現在的社會可能有點脫節,“我們太理想化了,很想去做一些很純粹的教育方面的東西”。
“我就跟我同事說,我們要是能組建一個學校的話,是不是就能實現我們自己的理想了。”陸曉芳說。
范店小學成為了陸曉芳實現自己理想的地方。
2005年并校之后的范店小學并沒有逃脫倒閉的命運,從2005年到2006年7月的時間里,曾有一些當地的教育工作者嘗試通過合作辦學的模式恢復范店小學的正常教學,但均以失敗告終。
一位家在范店村的同學將范店小學的情況告訴了陸曉芳。不過,最初陸曉芳的心里卻是拒絕的:“去過之后,我覺得這里太偏遠了,跟城里沒法比。我就想我怎么可能會到這個地方來嘛。”
但拗不過同學的反復邀請,2006年7月,陸曉芳第二次來到范店小學,這一次,學生家長們的話打動了她。
“有的家長就講,如果大學生到這邊來支教的話,我們家孩子上學就有希望了。還有的家長,像一個爺爺都七八十歲了,打包了家里的鍋碗瓢盆,準備拖家帶口帶著孩子去肥東縣里租房子陪讀。”陸曉芳說,“看到這個情況之后,我就想我可能還真的要過來。因為好像那些家長覺得如果我們不來,他們的孩子就沒地方上學了。”
等陸曉芳第三次來到范店小學的時候,陸曉芳見了范店村的領導,“看到我過來之后,他們說,大學生到地方支教,這是一件好事。我聽到這話心里很高興,就決定留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