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5月25日,105歲的著名作家、翻譯家楊絳去世了。有人感嘆,她與丈夫、女兒“我們仨”終于得以在天上團圓。對于這位受人尊敬的學者,她不僅在成名之后在文學、翻譯領域多有貢獻,在幼年、求學時期即已有了十分出色的表現。
1911年,楊絳生于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其父楊蔭杭是江浙聞名的大律師。從小她嗜書成命,中英文書都拿來看。幼年時期,楊絳的生活不算十分安定,在十來年的時間內先后隨家遷居北京、蘇州、杭州、上海等地。
雖然頻頻搬家,時局也頗為動蕩,但這并沒有太影響到楊絳的學業。1924年,她在振華女校上學,次年即跳一級,楊絳回憶,學校是六年制,初、高中各三年,“校長王季玉先生向我說明:我是五年修畢六年功課,因為我太不用功”
1932年,楊絳決計投考清華研究院外語系,并在錢鍾書指點下補習外文系功課。在得到“需考三門外語的消息后”,多年自習法語的楊絳又開始自習德語,三個月后,雖然有些勉強,但已經可以讀原版《茵夢湖》。
在東吳大學讀書,楊絳拿到了金鑰匙獎;在清華大學讀書,她又拿到了清華優秀生獎:每月獎學金20元,學期開始之月為30元。而當時女生飯堂包飯每月不過7元。在年近五旬的時候,她為了翻譯《堂吉訶德》,又開始自學西班牙語,每日堅持,至1962年已能讀懂比較艱深的文章了。
學業有成,楊絳與錢鍾書的美滿婚姻也一直受人稱道,她將第一次見到錢鍾書的情形記錄了下來。那時,楊絳和學友孫君一起去清華大學訪友,先找到了女生宿舍“古月堂”。之后,楊絳便在古月堂門口第一次見到了錢鍾書——正是孫君的表兄。她寫道:“偶然相逢,卻好像姻緣前定。我們都很珍重那一次見面,因為我和他相見之前,從沒和任何人談過戀愛”。
在預備投考清華研究院外語系期間,楊絳曾短暫工作過一段時間,當了一名小學教師,她戲稱為“金飯碗”。但不幸得了風疹,天天又病又忙。父母見她風疹發的渾身滿臉,就命其將“金飯碗”讓出來,在家養病。
風疹不算什么大病,但很困擾人。錢鍾書不贊成楊絳那年放棄投考清華,楊絳也無暇申辯,就不理他。楊絳曾寫道:“他以為我從此不理他了,大傷心,做了許多傷心的詩”。但后來,兩人最終和好如初,并于1935年舉行婚禮,相濡以沫幾十年。
寫劇本、翻譯名著……楊絳優秀的似乎有些不可思議,在上述涉足的領域中,她都令人刮目相看,被人們尊稱為“永遠的女先生”。而且,無論遇到什么風浪、變故,她總是安之若素,也無意爭名奪利。女兒、丈夫先后去世后,她以極其堅韌的意志力,整理錢鍾書的手稿,并相繼出版。只是會偶爾感嘆,三里河的寓所,三個人曾經的家,而今已經變成了“人生的客棧”。
楊絳就這樣低調了一輩子,直到生命的最后時刻。在晚年,她幾乎再未出席公開場合的活動,即使是2014年最新的9卷本《楊絳文集》出版首發。回絕出版社舉辦研討會的建議時,楊絳說,“沒必要嘛,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
曾經,她以翻譯自英國詩人蘭德的詩自況:“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我愛大自然,其次就是藝術;我雙手烤著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準備走了。”或許,讀懂楊絳的書、讀懂她的人格,才是對這位女先生最好的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