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邊的人常說,我給了丁丁兩次生命,我不否認他沒有我就不會走到今天,但同樣的,如果沒有他,也不會有現在的我。我們母子倆就像一個“人”字,他是一撇,我是一捺,相互支撐,相伴相生,成就彼此。”
■對話人物
鄒翃燕,1963年生,遼寧大連人,武漢城市職業學院副教授。
■對話背景
1988年7月,25歲的鄒翃燕生下兒子丁丁,因生產過程中宮內窒息,丁丁被診斷為腦癱。盡管醫生建議她“放棄”這個孩子,但她執意要將丁丁撫養長大。
兒子十歲時,鄒翃燕離婚了,她獨自撫養丁丁。不幸中的萬幸是,丁丁智力并未受損,在她精心陪伴下,丁丁學習成績優異,2007年考入北大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2011年進入北大國際法學院讀研,2016年3月,已經工作一年的丁丁被哈佛大學法學院錄取,將于今年5月25日畢業。
鄒翃燕和丁丁的故事經媒體報道引發熱議。
5月17日,鄒翃燕接受了華商報記者的專訪。由于要備考美國司法考試,丁丁抽不出時間接受采訪,他表示,希望自己能爭氣一點,早點養活自己,也讓媽媽過上好一點的生活。
“取名‘丁丁’
希望他能留下聲響”
華商報:丁丁這個名字很特別,有什么含義嗎?
鄒翃燕:第二個“丁”讀作zheng(音同“爭”),意思是成材的樹木被砍倒時發出巨大聲響,取自《詩經•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鳥鳴嚶嚶”。1988年7月18日,我生兒子時發生醫療事故,造成孩子宮內窒息。孩子出生后一連幾天不會哭,也沒有任何反應。我特別希望他通過努力,將來能成為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離開的時候能為這世界留下點聲響,所以取了這個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