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傳超總是快人一步。在他連續跳級、16歲便從山東農村考上大學時,就有人預言,這孩子腦子聰明能念到博士。然而,他們猜到了開頭卻沒猜到結尾。徐傳超確實在23歲就考上了博士,結果卻又成了一個“賣菜哥”。
這個19分鐘就能跑完5000米的學霸,又把“神速”用在了賣菜上。徐傳超用“互聯網+實體店”的模式創辦了以“季蒔鮮”為品牌的農產品生鮮超市。不到兩年時間,在天津中心城區已經開了22家連鎖店。如今,“季蒔鮮”已經成了天津單體最大的連鎖生鮮超市,日均流水過百萬元,員工370多人。
創新“農超對接”模式 真正實現物美價廉
煙臺蘋果、隴南蜂蜜、內蒙古土豆、玉田白菜……在天津市南開區西湖道的一家季蒔鮮生鮮超市里,400多種來自全國各地的特色農副產品琳瑯滿目。“這是一家圍著老百姓廚房轉的生鮮超市,最大的特點——便宜!”徐傳超指著一種廣西蜜橘舉例說,這是從產地直采的蜜橘,一斤只要1.9元,而對面的羅江路菜市場,同樣的一斤蜜橘售價3.5元。
為什么價差這么大?這就是徐傳超的“季蒔鮮”最大的秘訣,真正實現“農超對接”。
簡單地說,“農超對接”就是讓生產基地直通終端門店,減少中間環節,降低成本、保證質量。徐傳超說,一個蘋果,原來要經過“產地——合作社——長途運輸——一級批發——二級批發——菜市場”6個環節才能到消費者菜籃子里,“現在把中間環節減掉,讓農民增收,也讓普通消費者得利”。
聽起來容易,然而保證這一切的實現需要一整套全新的供應鏈管理系統。這恰好用到了徐傳超讀博士時學的專業——物流供應鏈。而他做的是一件正在顛覆這個行業的事情。他正在著手搭建一個農超對接的種植可視化與過程可追溯的全渠道供應鏈管理體系,最終將通過平臺的大數據分析,指導產地的精細化種植和養殖,實現農產品的供給側改革。
已經有人出一個多億想收購徐傳超的公司,被他婉拒,“建立農產品超市僅僅是創業的第一步”,徐傳超對未來有著清晰的規劃,“我真正的目標是要打造基于農產品流通的供應鏈金融服務平臺,重塑一個行業”。
曾失敗兩次賠了百萬元“買”來成功經驗
徐傳超總是做出一些讓人意想不到的決定。20歲那年,機械制造專業本科畢業,他并不知道未來應該干點什么,“要不就再讀讀書吧!”碩士他選擇了光電子專業,因為“未來很多東西都要和電子、電腦結合”。在讀研究生二年級時,他跑去江蘇一家光電企業實習并參與新公司組建。以一個實習生的身份,用自己的專業知識結合公司的研究成果,為這家企業申請了4個專利,其中2個專利實現投產,幫公司減稅,大幅增加了利潤。老板被這個年輕小伙子驚呆了,開出高額薪水挽留他,而他因為被保送清華大學光電專業讀博士,“決定去北京看一看”。
出人意料地,博士還沒入學他就放棄了,“因為想換一個專業”。隨后,他考上了天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部的物流供應鏈專業,也跟隨導師做了不少項目。博士二年級,他開始了真正的創業之路。
徐傳超看到了農產品物流行業的機會——行業格局未定、市場大、競爭亂,“唯獨有一個細分領域還沒有發展成型,那就是生鮮和冷鏈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