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捏的泥猴兒全是泥土本色,傳神生動,百看不厭。猴兒精,頭上功;不求形似,求神情,這就是我的訣竅。”在位于河南浚縣古城內的“泥猴張”工作室里,有著“鬼才泥猴張”美譽的鶴壁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張希和正在與行走隋唐大運河考察組講解捏“泥猴兒”的要領。
手掌大小的泥團在他手中非常的聽話,只見他放在手心搓了搓,然后用手指推、壓、按、點了幾下,不到一分鐘,一只生靈活現的猴子便出世了。原來,張希和之所以有著“泥猴張”的稱呼,因為他捏的泥猴表情逼真,深受老百姓喜愛。后來人們逐漸忘了他的名字,都稱呼他為“泥猴張”。
黃河古道從一望無際的豫北平原彎彎穿過,在浚縣這里積淀了千年的黃河泥土。張希和說,正是因為黃河的水哺育了浚縣人,黃河的泥土滋養了民間技藝“泥咕咕”,讓他的“泥猴兒”也更加具有靈性。
如今,古稀之年的張希和精力卻非常旺盛,每天忙于創作和授徒,他說,“這么多年來我的作品接了地氣,黃河的泥土饋贈我這么多,滋養了泥塑技藝,我現在聞著黃河的泥土都覺著香嘞。”
“泥猴張”張希和捏完泥猴后進行展示。中國青年網實習記者 李華錫 攝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于詩詞盛宴中看見書香霞浦2024-05-28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