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黃河 一塊泥巴 一個童年
初識張希和,就被他高挑的身材、瘦長的面頰,和滿臉的麻子所吸引了。在人們的印象中,張希和有些其貌不揚,卻給人一種仙風道骨般的藝術家氣息。雖然享譽海內外,“泥猴兒”作品獲獎無數,但談起學藝當初,張希和大嘆不容易。用他的話說,就是從玩泥巴開始,開啟了藝術之門。
“家里男孩多,母親想要女孩,而我卻沒有完成她的心愿。”張希和有三個哥哥,他的出生,并沒有給家庭帶來多少歡笑。一周歲時張希和出天花,母親狠心將他丟進豬圈里,幾天后才被父親抱回喂小米粥救了過來。
因為鬧天花落下滿臉麻子,張希和從小就被稱為“丑八怪”,村里的孩子都不愿跟他玩,想方設法欺負他;找對象時,因一臉麻子臉費盡了周折,沒想到新婚妻子嫌他丑,竟要自殺。
從藝后經濟的拮據、生活的清苦、內心的憂傷,無時無刻不在考驗著這個七尺男兒。后經過一番打拼,張希和和他的泥猴藝術逐漸被人們熟知,但艱苦路上風雨同舟的妻子卻患絕癥撒手人寰,給他留下了終生難以撫平的痛楚與愧疚。
具有撼人力量的藝術品往往產生于一顆痛苦的心靈。張希和把所有的辛酸與痛楚化作手中的泥猴兒,用它來寄托自己的思愁,也是支撐他在藝術之路上不斷前進的動力。
“柔軟的泥巴給我的童年帶來了陽光,在這里我找到了快樂。”張希和的大哥是民間藝人,頗有些名氣,他不僅會扎紙人、紙馬,還會捏神像、泥人等。平時,大哥忙的時候,張希和都會一塊幫忙。在大哥的熏陶下,張希和逐漸喜歡寫寫畫畫,尤其喜歡用泥巴捏小人、小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