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把我撫養長大,我不能不管她,這是作為晚輩的責任和義務。”
將奶奶接來之后,劉琳長期以來被割裂的生活,以一種最直接的方式產生了交集。
劉琳很早就跟奶奶學會了做飯。小的時候父母都在廣東打工,她和弟弟是奶奶帶大的。看不懂鐘表的奶奶,總能在孩子們放學的時候,“神奇”地把飯菜準時端上桌。而現在,做飯的人變成了劉琳。每天中午下課后,她都會先去買菜,然后趕回家做飯。大多時候是茄子一類綿軟的食物。晚上還要準備第二天的早餐,經常凌晨一兩點還在包抄手和餃子。這個學期,她幾乎拒絕了所有跟同學和老師吃飯的機會,也沒有時間逛街。來成都已經一年半了,還從來沒有去過市中心的春熙路商業街,甚至連看電視劇的時間都沒有。
照顧奶奶以后,她也不再有時間去做兼職,跟奶奶的生活費用全部依靠在超市做搬運工的弟弟。這個比她小一歲多的男孩,每月從自己2000元的收入中拿出1500元給姐姐和奶奶。劉琳用其中的600元來付房屋租金。劉琳這學期最大的一筆開銷,是她在淘寶上為奶奶買的那張護理床,加上運費一共500元。
因為照顧奶奶,她的業余時間被大大壓縮,但劉琳也盡量讓自己能夠享受年輕人的精彩與活力。在輔導員游家憶的印象中,劉琳的身上從來沒有“苦情”的標簽,就是一個普通的女孩子,也有追求幸福的權利。像所有這個年紀的女孩一樣,她也有一顆“少女心”。她最喜歡的顏色是粉色,粉色的手機殼已經有點舊了,上面帶著一只大大的立體小熊頭。粉色的大衣只有重要場合才會穿,平時做飯穿的是一件黑色的短款羽絨服。她的微博頭像是自己的照片:穿著粉色的短袖,配白色蕾絲短褲,腳下的黑色系帶涼鞋是她唯一一雙高跟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