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在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結題鑒定會上,漣源二小的“小學課本劇編演研究”被評為優秀課題。作為年紀最大的參與者,時年78歲的梁阜球說:“感謝漣源二小的領導和老師,讓我以這樣一種方式來打發我晚年的時光,送走最后的歲月。”
“孩子是什么樣子,民族的未來就是什么樣子”
六年級(24)班曾是梁阜球常駐的學習園地,他和孩子們玩在一起。下午第六節課后,他坐在教室里,看孩子們寫作業,解答他們提出的一些問題。
這個班常在教室里排演,鄰近班孩子喜歡去看。有個叫歐陽雪菲的女孩非常羨慕,很想自己寫個簡單的劇,邀幾個伙伴演。這時她才9歲,念四年級。
小雪菲嘗試寫了個童話故事《小鳥歷險記》,后來又改成了《小燕子歷險記》。她把劇本交給班主任袁艷峰看,袁艷峰鼓勵她,一起商量,并請梁阜球加工整理。
梁阜球很樂意做這件事。周末他到小雪菲家去做家訪,得知她是留守兒童,由60多歲的奶奶帶著。梁阜球幫他們修改劇本,劇名定為《還不會飛的小燕子》,是向小朋友進行安全教育的。
孩子們在課本劇編演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好奇心及合作學習精神,給梁阜球一種無形的鞭策。他常感嘆:“我們的孩子是什么樣子,我們民族的未來就是什么樣子,作為一名老師要有擔當。”
2008年秋的一個晚上,梁阜球看完電視劇《大國崛起》割讓臺灣部分時,徹夜難眠。他查閱資料,反復構思,寫下話劇《孩子,你一定會回來的》,主題是每一個中國人都渴望臺灣早日回歸到祖國母親懷抱。這個劇多次公演,獲得一致好評。后來,參演的孩子們念初中了,劇目更名為《痛徹心扉》,又兩次在地、市級歷史教學研討會上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