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歲“進宮” 至今從業四十載
采訪約在下午兩點,不到一點四十分,王津師傅就候在了會議室。會議室外,擺著他那輛從1986年騎到現在的鳳凰牌自行車,車身斑駁,只是車座兒看上去被更換過。30年來修修補補,王津師傅上班離不開它。
王津今年55歲,自16歲“入宮”,至今近40年。1977年,在故宮文物修復廠老廠長的帶領下,王津第一次在沒對外開放的各宮里走了一圈兒。西華門左拐,沿著紅墻一直走,就到了坐落在曾是冷宮的“大北宮”,而鐘表修復室正在這處院子里。王津后來的師父——馬玉良,正在其中。“馬師傅放下手里的活兒,問了問我喜歡什么。還給我開了幾個修完的鐘表,在桌子上又能動又能響,我覺得非常神奇。”
就這樣,師徒有了初次見面。又過了一周,當年的12月中旬,王津收到通知,讓他到鐘表室上班。從此,他在這座不大的院落里不大的房間內,開始了40年的鐘表修復生涯。
鐘表似迷宮 一座修了一年多
“第一年不讓沾文物,從練手感和認識工具開始。一年以后才開始修復最簡單的宮廷鐘表。”1981年,學徒4年的王津上手修復了第一件比較重要的文物——清代三角木樓鐘。鐘高七八十厘米,一個機芯帶著三面表盤走針,非常少見。修復之前,鐘表外形已經快散架,機芯也不走了。經過王津和木器組師傅的通力合作,機芯被重新拆散、清理、安裝,開膠的外殼也被重新黏合。這座鐘如今還在故宮鐘表館對外展陳。
給王津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則是一件“變魔術人鐘”。這座鐘由瑞士鐘表大師路易斯·羅卡特在道光九年制造,神奇之處在于,鐘內有一個變戲法的老人,手中拿著豆子、小球。運轉時,鐘頂小鳥不斷張嘴、轉身、擺動翅膀,身下圓球隨之轉動,三個圓盤也同時不斷變色轉動。
“從1998年開始就打算動工修復它,但一直沒敢上手。”是什么讓王津也心里“發憷”呢?這座鐘共有1000多個零件,組裝成了7套系統、5套機械聯動,底盤的齒輪多得就像一個“迷宮”,“瑞士的專家也來宮里看過,這是公認的、世界上最復雜的西洋鐘表之一。”
機芯、開門壞了,鏈條斷了……在徒弟亓昊楠的輔助下,王津前后花了有一年多的時間,才把這座鐘修好。2010年完成修復后,這座鐘表曾在荷蘭展出半年,如今已被完好地入庫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