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齒如米粒 修復全都靠眼力
“有時候我也出國轉轉。職業病,到哪兒都喜歡找鐘表看。”王津為了世界知名的“大孔雀鐘”特意去了趟俄羅斯,去西班牙皇宮也是專挑古董鐘表參觀??磥砜慈?,他覺得“還是咱故宮的鐘最好”,“要說構造精巧、功能復雜,故宮的收藏真是世界上無兩的存在。”
王津告訴記者,清代順治、康熙、乾隆三位皇帝,尤其喜歡西洋鐘表,“那是皇帝的高級機械玩具。”故宮鐘表構造的復雜的程度,不是簡單的鐘表可以比肩,修復也沒法使用現代鐘表的標準化途徑。故宮四代鐘表修復師始終沿用著老辦法。比如清洗液,使用的還是煤油。這是因為現代的清洗液腐蝕性太強。“前幾代師傅修好的鐘表,過了幾十年還是保持得很完好,有的可能會有一層淡淡的氧化層,但絕不會有腐蝕的痕跡。”
如果鐘表的齒輪斷齒了,修復必須手工再銼出一個尺寸正好的齒牙,再嚴絲合縫地“鉚”上焊緊。王津解釋說,“做出一個新齒輪不算什么,但那就不是文物了。”另外,齒輪的自然磨損也是現代工藝沒法模仿的,必須用肉眼比對、修正,“不然你試試,肯定沒法咬合。”
有的齒輪60多個齒斷了20個,本著最小干預的原則,也不會另換新輪,而是盡力補齒。“小的齒牙不到1毫米高,只能拿著放大鏡,憑眼力修復。”王津的兩眼視力一直都是1.5,今年體檢忽然變成0.8了,“這是自然老化啊,沒辦法。”
工作室人少 對傳承仍有信心
王津告訴記者,故宮如今珍藏著西洋鐘表1500座左右,其中他上手修復過的有300來座,1000多座被幾代修復師修復過,約還有300至500座在庫房沒有動過。余下這些沒有被修復過的舊鐘表破損程度更大,修復工期會越來越長,“小亓這代我看是修不完了。”此外,隨著鐘表收藏越來越完好、展覽安排越來越密集,保養性修復可能會成為以后工作的重點,這都需要新鮮血液的注入。
“2005年,曾有一個小孩兒要進鐘表室,但后來又沒來。那時候我還年輕,覺得將來總會有真喜歡這行的。”王津說,多年來也有不少人留意過這份工作,“有的孩子打電話咨詢我,上來先問工資多少、分不分房。很多現實的因素都左右著人們的選擇。”
如今,鐘表修復室里,還是只有他和徒弟小亓兩人。但是王師傅對未來的傳承挺有信心。“雖然現在工作室在編的就兩個人,但是我們還要發展呢。”(記者 孫樂琪程功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