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花倒不一定是那最美的,但最珍貴的花一定是最短暫的
2003年初夏,一場罕見的“非典”襲擊中國大地,首都北京霎時愁云籠罩,從5月中旬,培祥就發現自己的皮膚出現青紫或紅點,經常頭暈氣喘,渾身乏力并伴隨發燒。
由于是在特殊時期學校不能允許學生出校門,她也就當是一般的疾病,后來病情逐步加劇,同年5月30日終于在同學的幫助下,住進了北京第三醫院,經診斷為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
為了不讓父母擔憂,不影響弟弟高考,把病情告訴了舅父,囑咐他對家里絕對保密,每次家里打電話追問,她只是說自己貧血。
白天,同學們到醫院看望,她只是笑臉相迎,每到晚上,卻躲在醫院被子里悲傷流淚。
培祥在醫院期間,得到了全校師生和社會各界大力支持,她幫助搞過策劃的北京電視臺和請她翻譯外國作品的部門也表示:不惜拿出巨資,留下這個珍貴的生命。
醫院盡了最大的努力,但培祥病情日漸惡化一切手術都無濟于事,她深知自已來日無多,2003年6月上旬,在病床上寫了一封信發到網上,告慰曾經關心和支持她的網友,文中還寫了一首詩:
忽視浮云寄此身,容中罹病愈酸心,無非碧海情天恨,總是紅樓癡夢人。泛月千年猶有淚,殘芳一笑便成塵。長安昨夜風催雨,且向樽前莫泛神。
2003年8月27日晚9時,培祥帶著對世界的深深眷戀,含笑離開了人世,“飛花”真的飛了。
同年9月2日,秋風瑟瑟,北京大學在八寶山菊廳為張培祥舉行隆重追悼會,廳內廳外擠滿了前來悼念的師生,法學院黨委書記和張培神生前班主任,中央電視臺“今日說法”主持人撒貝寧分別致悼詞,全場慟哭失聲。
醴陵城西轉步筱溪村,一個向陽的小山坡上,“懷念亭”內是一張年輕的面孔,帶著微笑。
墓碑上,北京大學研究生導師曲三強老師為她撰寫悼詞——
“培祥,你是那么年輕,你帶看時生活的無窮眷戀和遺憾悄然離去,到遙遠的天國去圓你的文學之夢。
或許,在那里你會更自由,更快樂,因為遠離了塵世的紛爭和世態的炎涼,再也不必為繁文縟節去修飾自己。
或許,這也是一種解脫,我們知道,不管你走多遠,你都會聽到我們的呼喚,我們也能感受到你的音容笑貌,你的舉手投足。
相信,我們會把你時所有的人的關愛都銘記在心,真的好想你,培祥,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