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面加強鄉村小規模學校和鄉鎮寄宿制學校建設的指導意見
國辦發〔2018〕27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鄉村小規模學校(指不足100人的村小學和教學點)和鄉鎮寄宿制學校(以下統稱兩類學校)是農村義務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辦好兩類學校,是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加快教育現代化的重要任務,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基本要求,是打贏教育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有力舉措。近年來,國家采取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不斷加強農村義務教育,兩類學校辦學條件得到明顯改善。但兩類學校仍是教育的短板,迫切需要進一步加強。為切實解決兩類學校發展滯后問題,努力辦好公平優質的農村義務教育,經國務院同意,現就全面加強兩類學校建設提出如下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緊緊圍繞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鄉村振興戰略,切實履行法定職責,高度重視農村義務教育,堅持底線思維,實施底部攻堅,統籌推進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改革發展,全面加強兩類學校建設和管理,不斷提高鄉村教育質量,把基礎教育越辦越好,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奠定堅實基礎。
(二)基本原則。
統籌規劃,合理布局。統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農村學校建設,優化農村教育規劃布局,科學合理設置兩類學校,妥善處理好學生就近上學與接受良好義務教育的關系,切實保障廣大農村學生公平接受教育的權利。
重點保障,兜住底線。堅持優先發展農村義務教育,公共資源配置對兩類學校重點保障。加強分類指導,精準施策,立足省情、縣情、校情,從最迫切的需求入手,推進學?;A設施建設和教學裝備配備,補齊兩類學校辦學條件短板。加強經費投入使用管理,切實保障兩類學校正常運行。
內涵發展,提高質量。加強兩類學校教育教學管理,深化育人模式改革,堅持以學生為中心,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深入實施素質教育。配齊配強鄉村教師,大力提高鄉村教師素質,運用“互聯網+教育”方式,全面提升辦學水平。
(三)主要目標。到2020年,基本補齊兩類學校短板,進一步振興鄉村教育,兩類學校布局更加合理,辦學條件達到所在省份確定的基本辦學標準,經費投入與使用制度更加健全,教育教學管理制度更加完善,城鄉師資配置基本均衡,滿足兩類學校教育教學和提高教育質量實際需要,鄉村教育質量明顯提升,基本實現縣域內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為鄉村學生提供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
二、統籌布局規劃
(四)準確把握布局要求。農村學校布局既要有利于為學生提供公平、有質量的教育,又要尊重未成年人身心發展規律、方便學生就近入學;既要防止過急過快撤并學校導致學生過于集中,又要避免出現新的“空心校”。原則上小學1—3年級學生不寄宿,就近走讀上學,路途時間一般不超過半小時;4—6年級學生以走讀為主,在住宿、生活、交通、安全等有保障的前提下可適當寄宿,具體由縣級人民政府根據當地實際確定。
(五)科學制訂布局規劃。縣級人民政府要結合本地人口分布、地理特征、交通資源、城鎮化進程和學齡人口流動、變化趨勢,統籌縣域教育資源,有序加強城鎮學校建設,積極消除城鎮學校大班額,在此基礎上,要統籌鄉村小規模學校、鄉鎮寄宿制學校和鄉村完全小學布局,修訂完善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布局專項規劃,按程序公開征求意見,并按程序報省級人民政府備案。在人口較為集中、生源有保障的村單獨或與相鄰村聯合設置完全小學;地處偏遠、生源較少的地方,一般在村設置低年級學段的小規模學校,在鄉鎮設置寄宿制中心學校,滿足本地學生寄宿學習需求。堅持辦好民族地區學校、國門學校和邊境學校。
(六)妥善處理撤并問題。布局規劃中涉及到小規模學校撤并的,由縣級人民政府因地制宜確定,但要按照“科學評估、應留必留、先建后撤、積極穩妥”的原則從嚴掌握。學校撤并原則上只針對生源極少的小規模學校,并應有適當的過渡期,視生源情況再作必要的調整。要嚴格履行撤并方案制訂、論證、公示等程序,并切實做好學生和家長思想工作。撤并后的閑置校舍應主要用于發展鄉村學前教育、校外教育、留守兒童關愛保護等。對已經撤并的小規模學校,由于當地生源增加等原因確有必要恢復辦學的,要按程序恢復。各地要通過滿足就近入學需求、解決上下學交通服務、加大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力度等措施,堅決防止因為學校布局不合理導致學生上學困難甚至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