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代表大會的精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基本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社會主義本質思想。
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理論。 鄧小平對社會主義本質作出的概括,一方面強調必須集中力量解放發展生產力,另一方面指出了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手段和目的。這一概括即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同時又賦予了社會主義以新的含義和時代內容。
2、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思想。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不是泛指任何國家進入社會主義都會經歷的起始階段,而是特指我國生產力落后、商品經濟不發達條件下建設社會主義必然要經歷的特定階段。即從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到21世紀中葉社會主義現代化基本實現的整個歷史階段,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主義發展階段理論。
3、提出社會主義改革開放思想。
社會主義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在各方面都形成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相適應的比較成熟、比較定型的制度,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使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充滿生機和活力。
社會主義改革是全面的改革,既包括經濟基礎,又包括上層建筑,既包括經濟體制,又包括政治、文化等方面的體制,既包括體制層面,又包括思想觀念層面。
社會主義改革的實質是體制創新。不進行體制創新,很多問題的解決就沒有出路。必須拿出一往無前的勇氣,在體制創新方面取得重大進展。從根本上消除束縛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性障礙,解決體制轉變中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努力在經濟體制、政治體制和文化體制等方面邁出新的步伐。
社會主義改革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必然要進行利益調整、體制轉換和觀念更新。改革要在黨的領導下,依靠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要從實際出發,整體推進,重點突破,循序漸進,注重制度建設和創新。
立足中國情,走自己的路。既要有緊迫感,又不急于求成,既要堅定方向,又要分步實施,區別不同情況,分輕重緩急。 改革是一場新的革命,是中國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僵化停滯沒有出路,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主義改革的思想。
4、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思想。
強調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和市場經濟的結合。由這一結合而形成的市場經濟體制,一方面它必然體現社會主義的制度特征,另一方面它又具有市場經濟的一般特征:
①在所有制結構上,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一切符合“三個有利于”標準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應該用來為社會主義服務。
②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
③在宏觀調控上,社會主義國家能夠把人民的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結合起來,更好地發揮計劃和市場兩種手段的長處。
5、提出社會主義生產基本經濟制度思想。
強調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主義所有制理論。
基本經濟制度是生產資料的所有制及其構成,它是一個社會經濟制度的基礎,同時也成為決定整個社會制度基本性質和發展方向的根本因素。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最重要的是要堅持和完善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這事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前途命運,事關國家的長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