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應對]
1.重視生活實踐
《課堂內外》作文閱讀編輯部主任彭治旗分析認為,當前我們的語文學習很大程度上是應試型的,特別是高三,課堂講題,課外練題,社會實踐幾乎空白,這是一個普遍的現象。怎么理解‘語文素養’呢?這是一個難點,它肯定不僅僅指語文課本和語文知識,它是一個人在文化和生活、思維和審美上綜合能力的體現,除了在課堂上學習語文知識,學生應該多在課外進行知識實踐。
2.課外大量閱讀
所謂“書到用時方恨少”,不少家長甚至部分老師都存在著一個認識上的誤區,總覺得學生看課外書是看“閑書”。且看古今文學大師和語文教育專家們的看法: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由此可見,讀與寫之間有著必然的關聯。
彭治旗建議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同時,要進行課外大量閱讀。“大量有范圍大、涉獵廣之意。不僅要看小說,還能看科普等社科類的書,也是語文素養。”彭治旗說,如果孩子能把課外閱讀接通到生活運用層面,寫起來就更容易上手。
[啟示在哪里]
看來,面對2017高考作文備考,“多讀書、讀好書”還是很有必要的,除了能提高自己的寫文造句能力,培養語文素養之外,考試碰到該類“閱讀”作文,也能信手拈來啊。
從別人的文章中感受文章布局、脈絡、結構、情節,再有意識的將其轉化為自己的東西。讀得多了,積累的多了,下筆時自然成竹在胸!
特點三:全國卷鐘愛小動物
[試題梳理]
2014年全國Ⅰ卷:
2014年全國Ⅱ卷:
2009年全國1卷:
2008年全國Ⅱ卷:
2006年全國Ⅱ卷:
縱觀過去十年的全國卷作文題,小動物們當之無愧的成為材料分析題“第一主角”。
2006年的全國Ⅰ卷老鷹抓走了小羊;2008年的全國Ⅱ卷老鷹又來當“反派”了,只是這次抓的是爬上海灘的小烏龜;2009年全國Ⅰ卷的材料是“動物總動員”,有兔子、烏龜、松鼠、青蛙,還有“思想家”仙鶴;2014年的全國Ⅰ卷的材料是“山羊過獨木橋”,2014全國Ⅱ卷則把野生動物都“搬”了過來……
[專家解讀]
西安鐵一中特級教師王滿利老師,以2014年全國高考Ⅰ卷,“山羊過獨木橋”為例,對該類題型行進行了解讀。
分析以后不難看出,材料影射的是現實社會中的各類競爭。核心立意要談競爭的規則問題,因為這關聯到社會的公平與正義,生活中總是先有游戲再有規則,社會上則需用規則來維護公平。其次,人是社會動物,善于從生活中總結經驗,形成智慧,雖然競爭存在,仍可靈活變通,互助合作,互利雙贏,也是一種理性的、理想的選擇。至于有人可能著眼于現實中的惡性競爭,因為不是“正能量”,終“乏善可陳”,不寫也罷。
[如何應對]
1.聯系實際生活
陜西師范大學附中的張可倫老師認為,寓言式的作文可以從現實里發生的一個真實事件說開來,聯系自己或現實生活,從中挖掘深刻哲理。
2.拓展多角度思維
張老師還建議,寓言式的作文應該更加突出時代感和創新性,可以多角度立意,甚至可以反向思維。以2014年全國高考Ⅰ卷,“山羊過獨木橋”為例,材料既有較強的話題指向性,也有較寬松的范圍限制,考生從打破規則、力求創新,合作雙贏,靈活變通,競爭未必要拼個你死我活等角度立意均符合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