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中的大量組詩和人物判詞,是讀者把握人物形象的重要依據……”近日,在寧化六中明德詩社活動室內,詩社社長許兆河帶來了一場詩歌主題講座,與師生們共同賞析古典名著中的詩詞內涵。
成立全市首家教工詩社
寧化六中創建于1977年,現有初中、高中在校生3300多名。1999年,學校成立一葉讀書社,倡導學生讀好書、好讀書,積極打造書香校園。24年來,師生依托讀書社內刊《一葉》,堅持讀書創作,不斷綻放文學之花。
2020年12月,寧化六中被三明市教育局、市關工委、市詩詞學會聯合授牌,成為全市第二批詩詞啟蒙教育試點校。2022年12月,學校成立明德詩社,成為全市首家教工詩社,許兆河老師當選為社長,現有教師會員36名。“‘明德’就是彰顯德行,先完善內在德智修養,然后推己及人。”許兆河現為中華詩詞學會會員、福建省詩詞學會及楹聯學會理事,有著豐富的詩歌教學和創作經驗,他認為教師學詩要先行一步,悟透門道才能更好地引領學生讀詩、賞詩、寫詩。
用詩歌浸潤心靈,用智慧點亮人生。每周一下午的“四點半課堂”,明德詩社準時開講,將學格律詩、掌握格律規則作為詩教工作的重點,穿插有關現代詩、散文詩及古詩詞的學習,引導師生感悟詩的魅力。“依托明德詩社,教師積極參加文學沙龍,提升文化品位和文化素質。”學校教研室主任連翔說。
詩教課計入教師工作量
寧化六中將詩歌教學與語文教學有機結合,積極營造誦詩詞、賞詩詞、用詩詞、創詩詞的良好氛圍。“全體語文教師都是詩教老師,詩歌教育不僅屬于語文學科范疇,更要有跨越學科、超越課程的多元特質。”校長羅永華坦言,學校已將詩歌教育納入基礎教育改革項目內容,詩教老師的詩教課計入教學工作量,在評先選優和年度考核中享受適當的政策傾斜。
“記敘文、議論文可以寫,小詩為什么不能寫?引導學生愛詩歌,可以從中發現美、創造美。”面對部分家長的質疑和不理解,許兆河解釋說,詩歌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頭戲,傳統教學偏重于朗讀背誦,而止步于寫作訓練,不利于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弊大于利。
一花一草皆詩意,一山一水盡文章。明德詩社以傳統節日為契機,引導師生了解節日的內涵,鼓勵詩歌創作,表達內心的發現,感悟精神內涵之美。“以前閱讀文學作品,不少學生只注重故事情節,而忽略了作品中的詩歌賞析,其實很多詩正是刻畫人物的點睛之筆。”連翔認為,學詩后再閱讀名著,學生更能理解文章內涵。
為進一步開展詩歌教學,寧化六中自編《明德詩韻》《文苑走筆》等校本教材,將讀詩、品詩、寫詩作為育人載體,開設主題采風創作、詩歌講堂、詩歌朗誦、詩歌沙龍等活動,努力走出一條富有特色的詩教之路。
創建真正的詩意校園
“格律詩如何平仄、押韻、對仗?”“詞不達意怎么辦?”“平凡意象如何寫出深刻情感?”在開展詩教過程中,教師重視詩歌創作技巧的課堂教學,也重視學生的知識積累,培養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和創作能力。“多背多寫詩歌,對學生作文時煉字用詞是一種很好的訓練,有助于提高寫作能力。”連翔總結說,詩歌創作可以與古詩文誦讀和語文作文訓練結合,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
慧眼看生活,妙筆生詩花。寧化六中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各級詩歌創作、誦讀比賽,及時收集學生作品,擇優推薦發表80多首,并匯編成冊,激發師生創作熱情。“我們鼓勵學生隨時記錄生活,及時將靈感轉化為詩作,在老師的點評和指導下進行修改。”許兆河動情地說,通過寫詩,學生的語言表達更精煉了,寫作水平也有了提高。
“詩歌的美妙令人陶醉,我喜歡朗誦詩歌,也愛寫詩,我的語文成績越來越好了。”八年級張智豐同學自述,從去年加入師生詩歌沙龍后,他經常將生活中的人、事、物當作寫詩素材,有感而發,先后發表詩歌30多首,出版四個專輯,成了同學們心中的“小詩人”。
學校詩教不局限于明德詩社,廣大師生積極參與詩歌的學習、誦讀、吟誦和創作,學校成為一所真正的詩意校園。“詩歌教育不是要培養詩人,而是要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提升他們的綜合素質,實現習詩育人的目標。”寧化六中黨總支書記羅珍寶表示,詩歌教育是一種語文回歸,旨在讓更多人愛詩、學詩、寫詩,進一步打造“書香、詩香、墨香”校園。(通訊員 賴全平 陳媛 張敏玲)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于詩詞盛宴中看見書香霞浦2024-05-28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