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日9時31分,搭載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六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約10分鐘后,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航天員乘組狀態良好,發射取得圓滿成功。
長征二號F遙十六運載火箭點火發射(廈大供圖)
據悉,由中國科學院院士、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教授趙玉芬團隊牽頭,聯合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浙江工商大學、寧波大學承擔的“蛋白與核酸共起源及密碼子起源的分子進化研究”項目作為中國空間站應用與發展階段的首批項目,將跟隨神舟十六號乘組進駐空間站問天艙,未來將在神舟十六號乘組的協助下開展在軌實驗。
生命起源與宇宙演化、意識產生和物質結構并稱世界四大基礎前沿科學問題。生命起源關切的核心科學問題是回答地球生命在何處產生以及如何產生,相關研究將有利于人類從根源上了解生命的本質及潛在的分子機制。
經了解,趙玉芬院士早在1994年就提出基于磷這一重要生命元素調控下的蛋白與核酸共起源的化學模型,來研究密碼子的化學起源。該模型試圖闡釋在生命產生之前,在沒有酶參與下,“中心法則”中RNA到蛋白質的翻譯過程中,核苷是如何識別氨基酸并調控成肽。她帶領團隊克服重重困難,將在軌實驗的設想照進現實。通過空間站微重力環境與地面重力環境同步實驗對比,探討重力對密碼子起源的影響。
該項目首次將核苷、氨基酸與磷相結合來探索密碼子起源,考察重力效應與生命進化的關系;首次實現在軌原位化學反應及原位動態反應監測;為完善生命的化學起源理論體系及尋找地外生命宜居星球提供重要的科學依據。
產品驗收測試(廈大供圖)
該項目獲批后,在趙玉芬院士的帶領和指導下,由化學化工學院副教授劉艷主持工作,推進項目穩步、順利實施。該項目以科學研究目標為導向,硬件研制為支撐,科學方與硬件研制方歷時9年,經多次反復論證、磨合,地面匹配實驗的反復驗證,為在軌實驗的順利開展奠定了基礎。劉艷帶領項目組成員提前半個月入駐發射場,頂住壓力,克服困難,展開高強度的工作,一絲不茍地完成了產品驗收測試、臨射安裝演練、全流程操作推演等各項工作,順利完成了實驗裝置的臨射安裝交付任務,全力保障發射任務的圓滿完成。
參與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搭載科學實驗的科研團隊成員(廈大供圖)
另悉,劉艷承接的“夢天艙艙外暴露平臺項目”的樣品單元已于5月11日隨天舟六號到達空間站,也將由神舟十六號乘組協助開展在軌實驗。(記者 劉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