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南方來的客人們馬上到,他們要體驗傳統的蒙古族生活方式。”8月15日,在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蘇布爾嘎嘎查經營牧家樂的巴雅爾一邊打電話聯系歌手,一邊指揮著服務員宰羊、烹肉。
曾經,巴雅爾和他的父輩一樣,一年四季在草原上放牧。幾年前,他在自家的草場上搭起了六個蒙古包,搞起了旅游業。從7月份起,隨著疫情逐漸好轉,他家迎來一批批來自河北、北京的游客。“除了接待游客外,我們還銷售奶制品和紀念品,僅餐飲娛樂收入就超過10萬元。現在,我們不再像祖輩在草原上放牧那樣辛苦,而且收入是以前的幾十倍,過上了舒心的好日子。”
草原上的別樣生活
牛羊馬駝漫草灘,氈包炊煙連白云。蘇布爾嘎嘎查是伊金霍洛旗蒙古族集中聚居的區域之一,原汁原味地保留了傳統的蒙古族生活方式。但位于草原深處的巴雅爾家,漂亮的房子和現代化棚圈組成的牧民新居卻讓人眼前一亮。四間大瓦房,廚房、餐廳、臥室,屋后還有太陽能衛生間。屋內裝修精美,蒙古族傳統文化氣息中夾雜著現代田園裝修風格。院子里花開正艷,豆角、黃瓜、西紅柿等蔬菜長勢正旺。風光互補的電力項目,讓他們即使在草原深處,也能過上用冰箱、網絡電視的現代化生活。
“其實,我們現在的生活與城里人沒啥區別,他們有啥我們有啥,柏油路直通到家門口,也買了小汽車,反倒是喜歡這里空氣清新,覺得還是在草原上生活好。現在國家的政策一年比一年好,老百姓的日子也一天比一天好。你看,我們不用像以前風吹日曬去放牧,除了餐飲,我家的蒙古族飲食體驗店能讓游客體驗做奶皮、酸奶、炒米等蒙古族食品,非常受歡迎。臨走時,他們還要購買一些奶產品。現在,周邊很多牧戶都學著做起奶食品產業,他們的年收入也有3萬多元,都脫貧致富了。”巴雅爾說。
七旗會盟文化、蒙藏宗教文化、敖包祭祀文化造就了其獨特的草原品質,999座寓意愛情的玫瑰蒙古包氈房賦予了這片歷史故地以浪漫的氣息。來自天南海北的游客穿行蘇泊罕大草原,沿蘇布爾嘎白塔走遍108個轉經筒長廊,在蘇布爾嘎廟誦經祈愿、看遺鷗和白天鵝在美麗的伊克爾湖中悠閑地游弋……“離開家鄉后,最思念的就是村里的古屋、老樹、潺潺流過的清泉,以及那些經歲月風雨侵蝕卻依然完好保留的拴馬樁、石馬槽。住民宿,體驗做一天蒙古人,都能找回兒時最溫暖的回憶。”來自陜西府谷的游客劉相說。
鄉村旅游也有“文化內涵”
蘇布爾嘎嘎查牧民奇萬榮從6歲開始學騎馬,技藝精湛,可在過去一直靠賣牛羊來維系生計。這幾年,奇萬榮帶領牧民們成立了阿吉日馬格旅游服務有限公司下屬的馬服務公司,把蘇布爾嘎嘎查六社全部村民的馬統一經營。奇萬榮從這些馬中挑選出品相好的精心喂養,供給那達慕作為賽馬。其余的用來搞旅游,吸引游客。一年下來,每戶收入都在3萬元以上。奇萬榮說:“工資掙個四五萬元,旅游業一年的收入有十五六萬元,反正是達到小康水平了。”
近年來,蘇布爾嘎嘎查以“珠拉格那達慕”活動為契機,以“企業+合作社”的捆綁抱團式發展模式,組建養馬協會,成立馬術表演隊等,參與旅游景區游客接待,為游客提供馬術表演及騎馬射箭等服務。同時,在嘎查二社建設農牧業規模種養殖基地及“農家樂”合作社,發展以民俗文化體驗和“牧家樂”為主要內容的旅游產業,增加農牧民就業機會。在鄉村旅游中,伊金霍洛旗不僅大力開發生態觀光、文化歌舞、休閑活動、親子娛樂、戶外運動等特色體驗產品,同時通過舉辦成吉思汗四時大典、鄉村文化旅游節、蒙古人家過大年、婚禮文化旅游節等大批鄉村文化旅游節慶活動,挖掘鄉土文化、民俗風情,賦予鄉村旅游更加深厚的文化內涵,真正讓游客留下來、住下來,帶動周邊群眾為游客提供餐飲、住宿、演出、展銷等旅游服務。
好風景帶來好“錢景”
查干柴達木村因陜西農民到內蒙古跑“青牛犋”開墾荒地而定居形成,這里既有陜北農村的鄉風、鄉情,又有草原游牧民族特有的氣質。2015-2016年,查干柴達木村修好了水泥路,村中翻修的房屋設計成舊時黃泥房的樣子,再加上原有的草原、水庫,“黃泥髯墻瓷罐罐,氈房星宿草灘灘”的特色風貌成了鄉村旅游的新招牌。
該村通過“支部+集體公司+農戶”“支部+駐地企業+農戶”等形式,形成了多種合作模式的村集體經濟運行體系,努德勒慶露營每年可為村集體帶來5萬元分紅、10萬元的農副產品銷售和用工收益,寨巷綜合服務區和鄉村野炊區預計可實現每年10萬元的分紅、20萬元的農副產品銷售和用工效益,并帶動全村19戶貧困戶實現增收脫貧。
產業發展凝聚發展合力
“吉祥牧村”蘇布爾嘎嘎查、“守護者部落”布拉格嘎查、“草原騎游部落”查干柴達木村、“哈沙部落”哈沙圖村4社、“山水莊園”花亥圖村、“幸福田園”龍虎渠村等鄉村旅游一村一主題、一村一特色的發展理念基本形成,伊金霍洛旗鄉村旅游火起來,村民富起來。和巴雅爾一樣,越來越多的牧民放下馬鞭,在父輩生活過的草原上開始過上了別樣的生活。他們成了原生態演員,做起勒勒車夫、騎手、奶食品制作“工藝師”……
目前,伊金霍洛旗共有鄉村旅游接待點160余家,其中五星級4家,四星級鄉村旅游接待點5家,三星級鄉村旅游接待點5家。旅游業已成為伊金霍洛旗最具活力和發展前途的綠色產業。鄉村旅游不僅對本村勞動力就業提供安置空間,還帶動農民增收,從直接參加旅游接待服務工作、開辦民俗餐旅店、種養加工,到在旅游區銷售農副產品,伊金霍洛旗直接或間接參與鄉村旅游的勞動力人數約2500。
蘇泊罕草原旅游景區負責人楊茹介紹說:“依托景區的這些項目,大部分牧民都轉移到第三產業上,開牧家樂、賣小商品、經營游樂活動,景區的商業點、項目點都生意火爆,通過景區文化旅游項目,使這里的第三產業做得風生水起。”
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留得住鄉情。“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成果,在“半郭半鄉村舍,半山半水田園”的伊金霍洛,變得更加明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