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梨樹鎮保河社區圍繞鄉村振興的任務,從完善基礎設施、整治農村人居環境、積極發展產業等方面入手,大力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為推動脫貧攻堅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保河社區距離畢節城區12公里,社區非農人口263人,精準扶貧戶17戶66人,貧困發生率為0.25%。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實現醫療衛生服務全覆蓋
自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保河社區積極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高醫療衛生服務水平,全力提升群眾滿意度。保河社區衛生室是金海湖新區2019年標準化村衛生室提升改造項目之一,衛生室內設置有獨立的診斷室、觀察室、治療室、公共衛生宣傳室和藥房等,基礎設備配備齊全。
保河社區衛生室全科醫生陳瑜說:“政府幫助社區建了衛生室,還配備了很多設備,讓我們能更好地為老百姓服務。”
據了解,在健康扶貧的過程中,社區通過全方位提高基層醫療服務水平和醫療質量,全力解決老百姓“看病難、看病遠、看病貴”的問題,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優質的醫療衛生服務,受到群眾一致好評。
趁著農閑到社區衛生室進行體檢的保河社區居民說:“現在鄉村醫療條件各方面還是改善很多,就算晚上有什么不舒服,隨時來隨時就診,醫務人員服務態度非常好。”
同時,金海湖新區不斷通過全科醫生培訓、學歷教育升級、在職培訓等方式,切實提高基層衛生技術人員的業務和服務水平,基本實現醫療衛生服務全覆蓋。
大力發展產業
讓老百姓“錢袋子”鼓起來
近年來,保河社區大力發展特色產業,通過“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在社區發展3200畝梨樹種植,形成“一村一品”產業發展格局,不斷促進農民增收、壯大社區集體經濟。
“以前條件不好,被評為貧困戶,社區里面帶領我們種梨樹,現在大家在經濟上都輕松多了。”保河社區建檔立卡貧困戶羅昌會說。
據了解,羅昌會的大兒子存在智力問題,兩個孫子在上學,多年來,家庭收入主要來源于玉米種植,年年入不敷出,導致貧困。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社區“兩委”和包村干部多次來訪,鼓勵她振作精神,把種植玉米的土地改種經濟效益高的梨樹,并在樹下種植辣椒,穩定一家人的收入同時,社區還給她家提供了3個公益性崗位。如今,羅昌會一家已經摘掉貧困的帽子。
梨樹種植除了要吃苦耐勞,還要有技術支撐,為此,保河社區聘請技術員,對種植戶給予技術指導、引進新品種、病蟲害防治等各方面的服務,幫助種植戶解決生產過程中遇到的難題。對于資金短缺的農戶,社區制定相應的政策協調金融貸款,幫助群眾發展梨樹種植,增收致富。
目前,梨產業已成為梨樹鎮保河社區農民增收致富的主導產業,梨樹種植達3200畝,年產量達3000噸,產值800萬。
做好生態文明建設
創建文明向上的鄉村新生活
鄉村振興,生態宜居是關鍵。近年來,保河社區堅持以生態文明建設為主線,以環境整治、污染防治為抓手,廣泛開展河流保護、生活垃圾和污水污染治理、畜禽養殖污染防治和農村環保宣傳等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項目,切實改變農村環境臟亂差狀況,著力創建環境優美、清潔干凈、文明向上的鄉村新生活。
“社區環境越來越好了,路面越來越干凈整潔,河水也變清澈了,河道兩岸都種上了樹,不但美化了環境,也凈化了空氣。”聊起村里的變化,保河社區居民王祖飛開心地說。
據了解,保河社區統一在各組配備垃圾箱,并從貧困戶中選聘保潔員,每天定時清掃道路并收集垃圾裝箱,最后由專用垃圾運輸車進行清運,保證了生活垃圾的日產、日清、日運。
保河社區還依托當地自然風光、濃郁的民族風情等,發展休閑觀光、體驗農業,打造集養老養生、觀光體驗、休閑度假等為一體的城郊旅游經濟帶,加快社區經濟建設,實現同步小康目標。在脫貧攻堅高歌猛進的同時,保河社區的鄉村振興建設隨之快速展開,一個美麗生態宜居的新農村正大踏步走來。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罕見出土五件古代“蒸鍋”,其中一件大有玄2025-02-05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