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先平
遠在17世紀,鄭成功父子經營的一只龐大船隊,拓展了閩粵臺地區的海上國際貿易,游走于中國和日本、東南亞之間,大做絲綢、瓷器、藥材等生意,所謂“每船例入三千金,歲入千萬計,以此富敵國。”而這只船隊,就是從廈門出發的。
廈門,是一座血脈中自古流淌著藍色海洋文明基因的城市。
改革開放以后,作為中國對外開放“窗口”的經濟特區,廈門更以開拓拼搏包容的精神,深度融入了世界經濟的大循環,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但即便如此,如何推動廈門國際化水平不斷邁上新臺階,始終是個長期的課題。
以這樣的視野看廈門會晤,我們不難意識到,我們今年將要迎來的,是一次新的飛躍——即將舉行的金磚國家領導人第九次會晤,讓廈門在今年的金秋時節昂首走向世界舞臺的中心。舉辦一場會,提升一座城,廈門會晤對廈門來說,絕不只是一次在國際舞臺上的亮相,更是歷史在關鍵節點給予廈門的關鍵機遇。
正如省委常委、市委書記裴金佳所說,緊緊抓住并用好籌辦廈門會晤的戰略機遇,可補齊廈門城市國際化短板,提升城市雙向開放水平,帶動經濟發展再上新臺階。這是我們辦好“廈門會晤”的應有之義,也是我們收獲“金磚”之后紅利的戰略良機。
辦好廈門會晤,有一個關鍵詞,就是國際化;有一個辯證關系,就是不但要看到“金磚”之前,更要看到“金磚”之后。辦好廈門會晤,是要營造國際一流的城市環境,營造國際一流的服務水準,也營造國際一流的市民素質,這既是手段,也是目標,我們需要把握好其中的因果辯證,把廈門的城市發展進步放到一個更大的時空坐標體系中去衡量和推動,把辦好廈門會晤與建設“五大發展”示范市的目標相結合,讓“廈門會晤”的“金磚”真正惠及這座城市和她的居民。
面對太平洋吹拂而來的海風,回首廈門城市發展的歷程,我們清晰地看到,這里,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之一,閩南先賢從這里下南洋;這里,是中國歷史上對外通商的重要口岸,國際貿易帶來的不僅是貨物、資金,中山路上的騎樓作證,廈門的城市建設早就融入了國際化的因子。
面對太平洋吹拂而來的海風,回首廈門城市發展的歷程,我們可以更清晰看到,30多年經濟特區的建設,是我們這座城市興旺發達的根本。廈門作為中國最早設立的經濟特區之一,是改革開放的橋頭堡,多年來大批外商企業在廈門的工業構成中唱起了主角,開放的體制機制優勢吸引了全球各路精英爭先“登鷺”,廈門的開放性和包容性閃亮于東南沿海,成為我們城市競爭力的重要依仗。歷史的經驗證明,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廈門的今天,而沒有國際化,就沒有改革開放。
再看今天的廈門,自貿試驗區、“一帶一路”重要支點城市等等優勢疊加,種種現象表明,國際化的背景下,廈門正在“下一盤很大的棋”。而廈門會晤的舉辦,正在為廈門的國際化之路提供了跨越式發展的良機,這就是對標國際,爭創一流。
對標國際,不是空洞的口號標語,不是簡單的英文路牌,而是要從更高的層次以更大格局全面更新我們城市發展的思路,這既是硬件的提升,也是軟件的升級,廈門的環境更美,社會更文明,吸引的不僅僅是世界各地的投資者創業者,更是造福于生活在這座城市的每一個市民。
對標國際,爭創一流,就是要努力營造國際一流的營商環境。現代城市競爭力研究表明,制度、環境、生態、文化、教育、規劃等因素日益成為競爭力的核心要素。城市間的競爭,已經進入了軟實力的比拼。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陳抗認為,真正意義的國際化城市,要擁有國際金融中心,擁有跨國公司總部,是商業、經濟、文化的創新中心,有國際商務和會議中心,是國際知名大專學府所在地。應該說,現在的廈門,已經初具雛形,但還遠遠不夠。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正是從這個角度上看,辦好廈門會晤,為我們對標國際,爭創一流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
對標國際,爭創一流,就要從制度設計的大處著眼,在體制機制上再創新,再開放,讓真正的人才在這里找到施展才能的舞臺;我們要進一步提升公共服務的水平,提高政府工作的效率,在招商引資中繼續凸顯廈門的服務優勢;我們要建設更高層次的商業文明,加快推動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對接高標準投資貿易規則,從更廣領域、更大開放度、更高層次上,加快推進投資貿易環境國際化、市場化、法治化。我們還要從人居環境的小處落筆,小到一塊中英文標志,一位普通社區志愿者簡單的英語對話,再到干凈的街道,整潔的環境,清新的空氣,市民體現出來的文明素養,這一切的細節,都在潛移默化間讓我們的城市體現出她的魅力,讓世界各地的賓朋在這里留下難忘的印象,而國際機構與公司的入駐,又將為城市的再提升提供新的動力源泉。
廈門會晤,是今年我國最重要的主場外交活動之一,對廈門而言,使命光榮,任務艱巨,我們應當對標國際,爭創一流,以最高的標準,最實的舉措,最嚴的作風和最佳的效果全力以赴做好各項籌備工作,這不僅是現階段工作重心,也是我們城市發展應有的胸襟和氣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