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迎接十二屆市政協五次全會的召開,謀劃好新一年政協履職,最近一個月來,300多名市政協委員分為11個視察小組,對我市社會事業、經濟發展和重點工程建設情況,開展了形式多樣的視察活動,以深入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為我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爭當“五大發展”示范市獻計出力。
12月11日,中共、特邀一界別1組和民進界別的政協委員,視察集美區許溪小流域綜合治理建設情況。圖為集美許溪。(本報記者 王火炎 航拍器攝)
(本欄圖片除署名外,均由市政協文史委提供)
加快島外溪流生態環境整治
12月11日,中共、特邀一界別1組和民進界別小組的政協委員,視察島外小流域綜合治理情況。
■中共、特邀一界別1組 民進界別
溪流是我市不可或缺的淡水資源,也是陸地生態系統的重要一環。我市島外共有后溪、瑤山溪、過蕓溪、東西溪、官潯溪等10條主要溪流,總面積1012.5平方公里,總長達到465公里。加強這些溪流的水生態環境保護,對于維護我市水環境安全及美麗廈門生態文明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為推進島外溪流生態建設,12月11日,市政協主席張健、副主席魏剛帶領中共、特邀一界別1組和民進界別的政協委員,視察了集美區許溪小流域綜合治理及杏林灣水域截污整治工程建設情況。張健指出,廈門是座缺水的城市,水環境對廈門至關重要。集美區通過農產轉型將環境治理和養殖戶再就業這對矛盾恰當處理,給大家以啟示。未來的小流域要持續清澈,就要按照這個理念繼續進行治理。而在城區內,優良的水域才能構建起優美的環境,以此集聚更多產業,讓新城區更具活力和持續發展的動力。
委員們認為,集美區委、區政府貫徹市委部署,以“疏堵結合、因勢利導”原則,科學規劃,機制創新,通過“資源+合作社+農莊”的新模式,實現控源截污,是我市島外流域水生態資源規模化開發利用的成功案例,很有借鑒意義。委員們建議:1.科學規劃,分期實施。把島外溪流整治與景觀規劃納入“十三五”環境保護和水資源利用規劃統籌考慮,綜合考量垃圾綜合處理、污水收集管網建設及工業園污染防治、飲用水安全和生態農業等各項工作,細化目標、措施,分階段分目標推進落實。2.機制創新,有效管理。嚴格執行河長制,貫徹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建立河道養護日常監督考核機制和河道養護管理聯合執法機制。建立分散式污水處理工程建設分期考核付款機制,每個付款時段都必須實現達標排放。流域村莊全面落實農村垃圾上門收集機制,確保垃圾不落地。3.總結經驗,借鑒推廣。選取有條件區域,推廣集美許溪小流域“資源+合作社+農莊”的治理模式,實現控源截污,形成綠道系統、生態環境、農村面貌、產業發展得到明顯改善和提升。
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載體建設
12月8日,民建界別、經濟界別委員視察云創智谷建設情況。
■民建、經濟界別
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當前,廈門正積極培育創新、改革和開放三大引領新常態發展動力,實施創新發展戰略,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形成以創新驅動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12月8日,由市政協副主席黃世忠帶隊,市政協民建界別、經濟界別委員聯合開展全體會議會前視察,前往云創智谷實地參觀考察并座談交流。
委員們認為:當前廈門面臨傳統產業轉型難、高新技術企業創新難、創新創業人才不足、產業用地嚴重不足、生態環境容量有限的發展瓶頸,營造有利于產業轉型升級、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環境非常緊迫,必須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盤活資源打造新型集聚區、建設特色鮮明的創業基地,創建小微企業創新創業基地示范城市,打造經濟增長新引擎,增強發展新動力。
委員們建議:1.政府應大力支持重點突出、資源集聚、服務專業、特色鮮明的創業創新載體建設,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生態圈;2. 充分利用老廠房、舊倉庫、存量商務樓宇以及傳統文化街區等資源,改造成為新型眾創空間;3. 完善眾創公共服務功能,為創業企業提供技術支持、企業管理、財務咨詢、市場營銷、人力資源、法律顧問、知識產權、檢驗檢測、現代物流等第三方專業化服務;4. 引進創投、眾籌、咨詢、中介等機構為小微企業提供融資、融智、融資源服務,支持創新創業企業在“新三板”和海峽股權交易中心掛牌交易;5.創新創業創客空間發展要完善居住、公交和教育等公共配套,讓創新創業人才能夠安下心、留得住、發展好。
構筑兩岸青年創新創業平臺
12月17日,致公黨、臺盟、臺聯、僑聯界別委員視察一品威客情況。
■致公黨、臺盟、臺聯、僑聯界別
12月17日,市政協副主席江曙霞帶領致公黨界別、臺盟界別、臺聯界別和僑聯界別委員,視察我市兩岸青年創新創業創客情況和兩岸同胞社區融合情況。
視察團一行考察了一品威客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及湖里興隆社區,聽取情況介紹并座談。委員們表示,在兩岸青年創新創業和臺胞社區融合中,廈門探索出不少好經驗好做法,通過采取產學研結合的形式,在緩解青年就業、提升兩岸大學生創新創業方面發揮積極作用;通過臺胞志愿服務隊的引導,吸引更多臺胞積極參與社區活動,增強臺胞的主人翁意識,拉近兩岸同胞彼此間的距離,真正實現兩岸同胞一家親的生動局面。
在兩岸青年創新創業方面,委員們建議:未來要繼續提升創新創業環境和服務,如委托專業機構進行可行性研究,幫助大學生特別是港澳臺青年在了解大陸市場的基礎上進行創業;幫助大學生了解青年創業的相關政策和優惠措施,打造更加高效的創業服務環境,吸引更多臺灣青年來廈就業創業;聘請資深創業者開展創業培訓,幫助青年團隊制定科學規范的管理制度,提高創業成功率。在臺胞社區融合方面,委員們提出,要創新社區服務模式,借鑒臺灣社區治理的成功經驗,大力推廣興隆社區臺胞融合的好做法,先行先試。
保護開發歷史名人資源和文化遺產
12月3日,民盟,九三學社,文藝、體育、科技、科協界別委員,視察我市歷史名人文化的保護情況。
■民盟界別
蘇頌、朱熹等人在廈門歷史上留下了許多印記,發掘我市歷史名人文化遺產并加以保護、開發,是城市建設中留住鄉愁、積淀文化的重要工作。12月3日,市政協副主席潘世建、陳昌生帶領民盟,九三學社,文藝、體育、科技、科協界別小組委員走訪了科技館、香山郊野公園,開展“我市歷史名人文化的保護”專題視察活動。
委員們認為:城市發展過程中,要留住鄉愁,而鄉愁來自點點滴滴的歷史。廈門之所以美麗,不只在于藍天碧水的環境,更在于有深厚的文化積淀。開展我市歷史名人文化的保護,既有文化傳承的意義,也有對外交流交往的意義。比如,朱子理學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為“一帶一路”國家所熟知和推崇。要采取多種措施,讓更多人看到廈門的歷史文化、閩南的歷史文化。
委員們建議:1.歷史名人資源是不可再生的人文旅游資源和重要文化遺產,應當制定規劃,對我市歷史名人資源進行整體發掘和整理,在此基礎上進行保護性開發,增進我市旅游的文化內涵與豐富多樣性,并帶動廈門文化產業和對外交流的整體提升;2.朱熹、蘇頌等人在閩南乃至中國理學、科學發展史上都有重要的貢獻,對這些歷史名人資源的保護,應當有更高的站位,要在市級層面上來推進,例如:朱熹、邱葵、林希元等理學名賢文化資源集中在翔安,而朱子文化的源頭在同安紫陽書院,對接這些資源,需要市里來協調;3.建立“廈門歷史名人館”,使其成為展示廈門歷史和廈門歷史名人的綜合性藝術場館,讓人們通過了解和紀念廈門歷史名人,更深入地了解廈門的地方文化和歷史變遷。在建立過程中,可以借鑒重慶、宜興等兄弟城市的成熟經驗,建成后,可以將其作為廈門中小學鄉土課程學習基地;4.在開發和保護過程中,需要往歷史深處挖掘,雕塑、建筑、幻影成像等載體要與歷史故事結合,展示歷史本來的面目和歷史名人精神實質,不能單純用現代眼光來打造;5.對朱熹、蘇頌等歷史名人的紀念,可以采取設立科學基金、冠名中小學校等多種方式來開展,打造出廈門的文化名片,提升廈門的城市文化品質。
發展林下經濟拓展綠色空間
12月14日,中共、特邀一界別2組和民革界別小組委員視察林下經濟發展情況。
■中共、特邀一界別2組
12月14日,在市政協高玉順、黃學惠副主席帶領下,市政協中共、特邀一界別2組委員和民革界別委員到同安區蓮花鎮小坪林區,視察了廈門鷹君藥業有限公司鐵皮石斛生產基地等情況,聽取我市林下經濟發展情況介紹,并提出相關建議。
委員們認為,同安區林地面積全市第一,發展林下經濟可謂得天獨厚。充分利用區域內廣闊的林地資源,提高林地綜合利用率,大力發展林下經濟,將是拓展我市經濟發展空間、建設“美麗廈門”戰略規劃和“百姓富·生態美”計劃的重要方向。
委員們建議:1.在理念上提升。要解決對發展林下經濟的不正確認識,用辯證思維認識林上與林下的關系,樹立起林上林下相輔相成、優勢互補、循環相生、協調發展的科學理念。2.在發展上“定心”。通過引進或扶持類似鷹君藥業企業這樣的深加工企業前來組織生產,系統地提供種苗、指導栽培、收購產品、保護價格,確保林農定心發展。3.在政策上傾斜。盡快建立生態補償橫向轉移支付制度。加快推進林下經濟資產使用權的合理流轉,使各種社會主體都能通過承包、租賃、轉讓、拍賣、協商、劃撥等形式參與流轉,調動經營者投資開發林下經濟的積極性。4.在資金上扶持。鼓勵金融機構開展抵押貸款、小額信用貸款業務,以解決開發資金緊缺的燃眉之急。5.在科技上支持,加大相關部門對林下種植、林下養殖的技術培訓力度,加強與各科研單位合作,建立市級鐵皮石斛、金線蓮、山蘇等良種保育基地。6.在經營上優化。把林下種植引向集約化經營、產業化開發的方向,力促形成種養加一體化,產供銷一條龍的經營格局。
健全我市養老服務體系
12月18日,無黨派人士、少數民族宗教、社科界別委員,視察我市醫養護體系建設情況。
■無黨派人士界別
2015年12月18日,市政協副主席盧士鋼帶領無黨派人士、少數民族宗教、社科界別委員,視察我市醫養護體系建設情況。視察團實地考察廈港街道家庭綜合服務中心,傾聽群眾代表建議,與相關部門進行座談,提出意見建議。
委員們認為,近年來,我市居家、社區、機構養老服務事業快速發展,但還不能滿足群眾的需求,居家養老應更符合國情,具有成本低、覆蓋面廣、服務靈活等優點,要完善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居家養老體系建設。
委員們還建議,充分借助互聯網技術,提升養老服務信息化水平,方便老年人接受服務;要壯大養老服務隊伍,培育社區養老服務組織,廣泛開展專業培訓,提升社工、義工養老服務素養;要建立健全養老服務設施和服務功能,支持社會力量興辦托老院,蓋老年公寓,把健全居家養老服務平臺列入為民辦實事項目,發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基層醫療機構的作用,擴大養老服務覆蓋面,就近滿足老年人多元化養老需求。
盧士鋼副主席提出,養老是全社會廣泛關注的民生問題,政協要發揮智力優勢,就如何加大養老體系頂層設計,完善養老信息系統建設展開調查研究,積極建言,促進相關工作的落實。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廈金號”盾構機刀盤順利下井2025-04-27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