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第十屆國際園林博覽會在武漢開園,廈門在這屆園博會上有一個自己的專屬園——廈門園,作為117個展園之一,驚艷亮相。
此次參加園博會,廈門園沒有選取盡人皆知的鼓浪嶼、環島路等元素,而是以廈門歷史名人——北宋的蘇頌作為園區主題,多方位展現廈門的文化和歷史。這也是廈門首次以歷史名人為主題參加園博會。蘇頌是廈門歷史上最具世界影響力的名人之一,曾官至宰相,天文、地理、歷算、音樂、醫藥無所不通。他發明的水運儀象臺,堪稱現代天文臺跟蹤機械“轉儀鐘”的遠祖,其中首創的擒縱器機構是后世鐘表的關鍵部件,因此蘇頌又被譽為“世界鐘表之父”。此外他還著有《本草圖經》,比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更早。
為了更好地契合這一主題,廈門園內的主建筑燕尾脊紅磚厝便借鑒蘇頌故居“蘆山堂”,也命名為“蘆山堂”,里面展出了介紹蘇頌及廈門歷史文化的資料。而在蘆山堂邊的草地上,具有閩南特色的石刻浮雕墻將以蘇頌的故事為內容,介紹蘇頌生平及成就。由于武漢不產造紅磚厝的煙炙磚和惠安石雕,這些磚塊和石雕還是從閩南專門運去武漢的。此外,園內造景所用的花草樹木全是具有觀賞性的藥用植物,有近100種,這也是園博會造園史上首次全部應用藥用植物進行植物造景。
廈門園紅磚厝古意盎然,厝前小池塘流水潺潺,園內草木繁茂,錯落有致,具有古典園林的靜謐幽深之美,細節中處處體現閩南風情。據悉,明年4月園博會結束后,廈門園將保留下來,成為武漢的一處新景。
【鏈接】
武漢園博會
第十屆園博會以“生態園博,綠色生活”為辦會主題,以“創新、轉型”為主要任務。園博會會址位于武漢市城郊結合部,處于建設中的張公堤城市森林公園核心區,規劃面積213公頃,通過“北掇山、南理水、中織補”等手法,構建山水“十”字雙軸,打造“荊山”、“楚水”兩大地標性的生態景區,園內四大主體建筑,讓園林景觀與地域文化相結合,充分體現武漢山水之城特色。本屆園博會實現了副省級城市參展的“全家福”,設立了82個城市和地區展園,加上大師園、創意園以及企業園、國際友城園等,展園數量達到117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