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游客來觀光100次
漁船、老屋、石板路,原汁原味的沙坡尾受到游客青睞
在擔憂傳統喪失的同時,眾多民間人士也在積極思考沙坡尾的出路。
沙坡尾的建設是落后的,如果放著不管,必然湮沒于城市發展的過程中。文化現代化必須借由商業化來實現,但是應該避免打著文創幌子的過度開發。發展保留傳統特色的休閑漁業,成為大家的共識。他們認為,這里可以作為陸上民眾與海上民眾的交流地,通過漁業觀光、漁事體驗等,讓漁民收入得到保障,又讓游客很好地體驗原汁原味的漁港特色,從而保留這里獨特的文化生態。
漁民特色社區
沙坡尾已成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我國城市近現代工業遺產保護體系研究”的研究示范點。天津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黃晶濤是項目主持人。他建議,可以按照社區居民與商戶代表(40%)、政府單位(25%)、專業服務機構與團隊(35%)的比例,構建營造中心,作為沙坡尾社區唯一合法的社區運營主體,與行政主管街道協同配合,完成基于基礎設施、公共設施、防災環保為專項的社區整治規劃與提案。
產業培育機制方面,可以組建產業運營公司,統籌商業運營與管理的機制,控制物業的經營成本和利潤。置換40%老舊業態,導入文創產業,更新30%傳統產業,帶動漁業等特色產業更新;保留30%傳統生活服務產業,維系原汁原味廈門感的傳統社區氛圍。
而福建師范大學旅游研究所的林嵐教授認為,現在廈門市工業岸線、港口岸線、景觀岸線等隨處可見,但特色漁家生產、生活海岸所剩無幾。她建議創建體現當地特色的生活社區,不僅要對環境進行整體整治提升,還需要政府大力推進惠漁政策,提高漁民生活水平,積極引導漁民轉業轉產,并通過科學規劃,開發傳統與現代漁業相結合的休閑漁業產品。
而且,廈門擁有舉辦全國休閑漁業博覽會的歷史,發展休閑漁業也納入福建省旅游經濟建設大格局。就發展休閑漁業來說,沙坡尾有很大的空間。如果純粹進行沿海景觀改造,沙坡尾開發價值將最小化。而如果作為旅游商業地產開發,雖然可以產生較大的經濟效益,但傳統的漁家生活及生產文化價值消失,社會利益的糾結困境,很難說是一種成功。
體驗式漁業觀光
原廈門市文化局局長彭一萬建議,利用舊建筑物建造“廈門港博物館”和雕塑群,展示從古到今的廈門港歷史,展示鄭成功、黃慎、蔣元樞、魯迅的故事,重建朝宗宮(兼風神廟)。舉辦“鄭成功文化節”時,可開展“三門(廈門、金門、鹿耳門)共走成功路”旅游活動,邀請臺南市建造的“戎克船”(鄭成功登臺時使用的船只)從鹿耳門出發,經金門到廈門,泊于玉沙坡,返程路線同樣。廈門與臺南共同舉辦玉沙坡——鹿耳門對渡文化節,拍攝影視。這里還可以打造“玉沙坡海鮮風味一條街”。
臺灣金門大學建筑系助理教授林美吟看過學生拍攝的照片,印象深刻,決定親自走訪。她覺得,相較于許多早已看不見漁業景觀,只剩下游憩造景的都會碼頭,位于海陸相接之地、地處現代化城市一隅的沙坡尾,從海延伸陸地的漁船、漁人、港口、街道的延續性景觀,以及周邊街區的相關產業,是能讓人立即體會本地文化的活的歷史場域。而使這個歷史場域存在的漁業文化,就是一種無形的文化資產,也是廈門港歷史文化的根。
既然沙坡尾的漁業文化代表了廈門歷史,政府就應該思考如何改良。
誠然,隨著近海資源枯竭,廈門漁業的衰落已是必然,但這同時也說明廈門漁業面臨轉型。比方,何不打造一種體驗式的漁業觀光,讓游客到此處進行漁業觀光、漁事體驗、休閑度假等,讓沙坡尾成為海上民眾與陸上來訪民眾交流的一個特色地方。
“1萬個觀光100次的游客”和“100萬個觀光1次的游客”,代表著“觀光”與“交流”帶來的不同思維與不同價值。
在許多地區過度觀光化的趨勢下,這次造訪,林美吟聽到了許多廈門市民的心聲。因此,此次沙坡尾避風塢的封閉改造議題,林美吟認為是廈門居民共同思考城市未來的良機。如果沒有這一次爭議,相信不會有那么多人來關注。她期待透過更多元討論,為沙坡尾避風塢帶來新的愿景。
日本小樽運河的保存
民間對沙坡尾的討論,讓文化人士們數次提到日本著名的小樽運河。在日本城市規劃大師西村幸夫所寫的《再造魅力故鄉:日本傳統街區重生故事》一書中,對此進行了詳細記載。
19世紀,身為煤炭輸出港的日本城市小樽,一度極盛繁榮。從富麗堂皇的西洋樣式銀行到木構架的石造倉庫群、純日本式的住宅,留傳至今。
因為過去用小艇裝卸貨物,小樽運河曾扮演重要角色。不過,時代變遷,運河堵塞,淤泥惡臭,政府計劃填河造路。而當地市民認為,建設應該重新評估。
1973年開始,小樽市民提出“從運河到社區營造”的口號。市民和年輕的理論家們通過各種方式宣傳家鄉的歷史。他們認為,歷史建筑不僅是供人參觀,而且是充滿活生生的生活感的觀光。
盡管最后,運河還是被填埋大半,但政府也慢慢發生變化,在運河旁設置散步道,并將兩岸的倉庫改建為啤酒館,吸引了成千上萬的游客前來觀光。
更珍貴的是,當地成立“小樽活化委員會”,成員包括保存派、開發派,讓雙方能夠坦開胸襟對話。由運河開始,當地歷史性建筑得以更好保護,而社區生活也得以活化。
市政當局的建設態度表現在,雖然他們也有自己既定的觀點,可并不一意孤行,粗暴地把舊樓扒掉,把河溝一埋了之,他們愿意聽取市民的意見,展開大討論。政府和民間由此實現了真正的雙贏。(海都記者 蘭京 魏暾 陳曉東 許茵茵 部分圖片由攝影師羅聯璧提供 編輯 蔡偉藝 郭蔚 美編 張娟 肖美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