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
無法像以前一樣操作
智富惠廈門總部門上貼著署名李傳星的“停業公告”(圖片來自新浪微博)
昨天,得知智富惠公司關閉的消息,一些合作商家表示驚訝。
“怪不得,今天刷車標都沒辦法刷,客服電話也一直沒人接。”豐澤區東湖街一家洗車行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此前并不知道智富惠關閉,但智富惠的車主到店洗車時,工作人員發現無法像以往一樣操作。這家洗車行的財務人員王女士介紹,與智富惠合作了近一年,都是月底結算。王女士說,普通消費者到店洗車一次為30元,而智富惠與商家結算則為每單10元。
位于鯉城學府路的另一家洗車行,是從2014年9月開始與智富惠合作的。“平常洗一次是20元,智富惠每個月結算是按12元的價格,因為我們剛接手不久,想沖人氣。”這家洗車行的負責人田女士說,合作幾個月下來,來自智富惠的訂單平均每月約40部車,這與當初對方承諾的每月200部車相差甚遠。
【迷局】
洗一輛車虧9~12元?
在關閉公告中,福旺達信息科技董事長李傳星稱,智富惠平臺總投入超過1.6億元,因互聯網推廣很燒錢,在股東的預估之外。
智富惠和商家是如何運作的?泉州市區妙云街一車行林姓負責人稱,該車行和智富惠的合作模式是,車主到智富惠官網注冊,只需支付60多元,就能憑“智富惠”的車標到合作車行洗車,享受一年內每月兩次全年24次的洗車服務,相當于每次洗車不到3元。而在洗車時,車主無需向車行支付費用,只需由工作人員刷車標作為消費憑證。一些活動,消費者甚至只需要支付1分錢,就能洗6次車。前期智富惠都會和他們定期結算,消費者洗一次,商家可獲得11元,后面漲到了12元。這中間9~12元/次的差價,全部由智富惠承擔。
按照泉州3000人次的消費量,每個月2次20元左右的差價,智富惠預計要承擔超過6萬元的差價成本。換句話說,從第六次開始,智富惠就要開始賠錢了。
智富惠在前期推廣中,還推出了免費送大米等活動。“我們也覺得很不合理,怎么賺錢呢?”在采訪中,一些商家也有這樣的疑問。
【幕后】
盈利模式依靠“銷售產權”
讓消費者和商家都倍感疑惑的運營模式,背后隱藏著什么?
“這里面有一個概率問題。雖然每個車主可以享受每月兩次的洗車,但很少有車主能每月兩次按時去。”一位不愿透露身份的知情人士稱,一個車標只適用一部車,而“每月兩次”是過期作廢,大多車主并不會真的享受全部24次服務。所以,存在消費者沒去洗車的概率問題。
此外,該知情人士稱,智富惠的盈利模式并不在此,而是通過這種看似賠本的生意,聚集人氣,盈利重頭則在“銷售產權”。
福旺達信息科技董事長李傳星也曾在公開場合介紹“智富惠產權”。據介紹,這是福旺達科技自主研發的一套收益分賬系統軟件,每套產權可對接一戶智富惠聯盟商家。“通俗地理解,智富惠產權就是網絡的虛擬店鋪,就像購買店面一樣,購買后通過平臺建設的不斷完善,以及會員消費量的不斷增加,其價值就不斷攀升,產權人可在聯盟商家中選擇一家進行一對一的對接,永久享受商家一定比例的返傭作為每月的投資回報。”
2013年底,李傳星在產權人年終會議上稱,智富惠會員已發展到近100萬,同時合作商家近4000家。
記者采訪幾名產權投資人了解到,的確有人是因為“1元洗車”活動被吸引的。“因為1元洗車確實很有吸引力,我們就辦了車貼,成了會員。過一段時間,就有人通知來開會,會上就介紹辦理‘產權’的好處,一些人就是這時候買產權的。”投資人王先生說,他第一次投資智富惠的產權是2012年。“當時說‘產權’可以轉讓,但是它會升值,每個月還有分紅,因此很多人都不愿意轉。”王先生稱。
不過,記者采訪中了解到,智富惠“銷售產權”的運營模式備受爭議,從2012年開始,就有網友對此提出質疑。(海都記者 林淑芳 李秋云 海都見習記者 陳曉東 張燕紅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