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崎洋樓融合了閩南大厝的凹壽式和券廊式雙層洋樓風格。
“桃囍小院”正融入附近孩童的童年記憶。
核心提示
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自3月1日起正式實施,其中特別提到,在確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因地制宜推動不可移動文物的有效利用。
在廈門,目前已確定的不可移動文物有1963處,其中低級別文物達1712處,占比接近九成。近年來,廈門在全省率先將低級別文物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納入全市“多規合一”一張圖保護,通過加強制度建設、集中保護修繕、動員社會力量參與等措施,探索出一條有特色的低級別文物保護之路。
摸清家底,努力與時間賽跑
把玉扣紙浸透攪爛制成紙筋,再將紙筋灰鋪在草根灰表層,由內至外逐層修補,最后上色灰定型修型……近日,位于廈門市翔安區新店街道洪前村的康崎洋樓修復工程接近尾聲。
康崎洋樓融合了閩南大厝的凹壽式和券廊式雙層洋樓風格,被譽為翔安最富浪漫氣息的洋樓之一。但由于附近村莊拆遷,此前,這座建于民國時期、布局獨特的洋樓幾乎被荒蕪雜草淹沒,泥塑裝飾殘損,部分墻體歪閃。
“對它的搶救,是一場與時間的賽跑。”廈門市翔發集團新區公司工程二部的施東坡說。
去年,康崎洋樓被納入集中修繕保護的低級別不可移動文物名冊。經過近4個月的修繕,它展露新顏。洋樓正面墻裙用的是閩南大厝常用的花崗巖,墻身修復有鹿、鶴等水泥塑像,門廊上方是西洋風格的尖頂女兒墻。
修繕不僅針對洋樓本體,還疏通了周邊排水系統。“不僅要保持文物本體的完整性、結構的安全性和外立面的原真性,還要維護環境的整體性。”施東坡說,施工單位采用傳統水洗砂和灰塑工藝,力求還原洋樓昔日風貌。
在廈門,有許多類似康崎洋樓的低級別不可移動文物。它們散落于鄉間野巷,留存著文化的記憶,靜靜地散發著歷史的芬芳。現實中,這些低級別文物常面臨保護不及時的問題。
守住城市文脈,需要做好家門口的文物保護。為更好保護數量眾多的低級別文物,2020 年,《廈門市尚未核定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保護管理辦法》出臺,要求各級政府將保護經費納入財政預算。2023年底,廈門修訂政策,將全市不可移動文物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納入“多規合一”,計劃用3年集中修繕163處不可移動文物。廈門市文旅局還組建了70余人的文物維修專家庫,解決大規模修繕中專業力量不足的問題。目前,廈門正在進行第二輪共275 處低級別不可移動文物的集中保護修繕。
要全面保護這些文物,摸清家底很關鍵。2024年起,廈門市開展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在復核第三次普查結果的基礎上,對全市進行細致調查,為判斷保護形勢、制定保護政策提供依據。
全民行動,為低級別文物“擋風遮雨”
俯下身子查看大殿楹聯石柱、云龍紋階石和龍柱有無損壞;檢查文物周邊消防等配套設施;擦拭文物語音導覽提示牌,掃碼確認能否正常加載簡介;巡視文物周邊20米內環境……
“巡查完萬石蓮寺,一切正常。”4月6日,思明區文物志愿者徐友群和妻子劉梅通過“廈門文物管家”微信小程序上報情況。
文物保護離不開社會力量。一直以來,廈門積極探索全社會保護文物的新機制、新舉措,推出“文物守護認領”志愿服務品牌,開放一般不可移動文物供社會力量認領守護。
徐友群夫婦守護文物9年,認領了萬石蓮寺、泰山路及第六市場老街建筑、何厝遺址等3處文物。按要求,志愿者每月至少巡查2次,但徐友群只要有空就會去巡查自己認領的“寶貝”。他還擔任思明區“文物尋根”志愿宣導團團長,篩選出8條文物線路,每周末便和其他志愿者帶著市民游客行走在文物古跡間,講述文物故事。
“保護文物就是保護歷史文脈,要像愛護自家寶貝一樣愛護文物。”徐友群希望,通過宣講讓更多人了解身邊的文物,并加入保護的行列。
為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廈門還開發上線了“廈門文物管家”微信小程序系統,增加志愿服務、廈門文物、活化利用三大板塊。市民注冊成為“文物管家”后,可在安全巡查時記錄、反饋和學習交流。目前,平臺已有964名志愿者注冊,認領不可移動文物1963處,巡查累計13萬多人次。文物管家技術開發公司負責人張是枝說,將依據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進一步升級平臺,助力志愿者挖掘文物故事和文化價值。
廈門市文旅局文物與博物館處負責人表示,廈門將對照新法修訂相關法規文件,結合公眾考古季和“5 18”國際博物館日等活動開展普法宣傳,引導市民增強文物保護意識。同時,建立健全監督和反饋機制,不斷完善文物保護工作的內容和方式,全面提升廈門市文物保護工作水平,推動廈門文保工作取得更大成果。
保用結合,讓文物“活”起來
保護文物不僅是為歷史存檔,更是讓歷史走進普通人的生活。
海滄區嵩嶼街道的鰲冠社區依山傍海,古厝成片,是廈門不可移動文物較為集中的社區之一,共有閩南紅磚古厝45棟,其中18處是不可移動文物。目前,政府已出資完成社區內10棟文物建筑的修繕,修繕率達55.55%,并采用“政府引導、企業主體、村居參與、互利共贏”的模式進行活化利用。
去年12月,返鄉青年邱瓊琦和朋友租下了完成修繕、建于清代的陳素清宅,開辦了融合文創、咖啡、手信消費等業態的“桃囍小院”。“這里是我長大的地方。看到修繕好的院子閑置,覺得很可惜,希望通過新的業態喚起童年回憶。”邱瓊琦說。
秉持“讓古厝文化活起來”的理念,店內裝飾巧用閩南舊物,老紅磚鋪地、簸箕上墻,護厝包廂用閩南話“起大厝”等命名,蘊含對美好生活的殷切希望以及對傳統文化的傳承。
“文物的活化利用,關鍵一點是要讓更多人與之接觸、理解并產生興趣。”鰲冠社區工作人員林惠萍介紹,建于清代的蔡加水宅建筑裝飾精美,政府撥款123萬元將之修繕后,社區創新推出“以租代管”模式,從屋主手中租賃下這座大厝,將其變身為“鰲冠幸福院”,作為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站,成為老人娛樂休閑的場所,既保護了古厝,又發揮了社會價值。
引入社會資本,以用促保、保用結合,也為不可移動文物的活化利用煥新注入新的能量。4月1日,鰲冠社區居委會與廈門凡愷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簽約,引進社會資本對“吳升提督府第”遺址——吳升宅進行利用。企業負責人郭晨愷介紹說,吳升宅擬建成“福建地方戲曲博物館”,除展示福建五大劇種史料和妝造外,還將開展古風攝影、戲曲和武術文化等的普及活動。
“我的爺爺是閩劇名角,我想完成他的心愿,讓更多年輕人愛上戲曲,讓福建戲曲走向世界。”郭晨愷說。
“修繕是為了留住文脈,接下來將積極探索活化利用,推進文旅融合。”廈門市文旅局有關負責人表示,文物保護修繕需要社會力量參與,讓文物融入生活、回歸社會、服務人民,真正“活”起來。
記者手記
避免出現文保“洼地”
低級別,不等于低價值。很多低級別文物,其實是和城市文化、城市記憶融為一體的,是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正是看到了這一點,廈門市、區兩級政府拿出經費,集中修繕一大批低級別不可移動文物,僅第一輪修繕就投入2億多元,保護力度為全省近年來所罕見,在全國也不多見。
修繕后的文物如何做好活化利用,發揮應有的社會效能,廈門對此已有所探索,部分案例亦有不錯的成效,值得進一步總結提升。不過,開放低級別文物資源并非易事,前期的修繕和后期的維護,資金、人力的投入巨大。同時,多數低級別文物產權復雜或者產權方不愿開放,亦是阻礙低級別文物保護利用的因素。這些難題還需更好的解法。
文物是不可再生資源,文物資源的保護利用需要凝聚更多的共識,需要更多部門協作,也需要社會大眾更多的支持。當前,必須加強對低級別文物的保護,提升保護能力和水平,同時以服務公眾為出發點,權衡好各方權益,形成保護和利用的良性循環,才能避免其成為文物保護的 “洼地”,讓每一件文物都延年益壽、閃光添彩。(福建日報報業集團記者 林聞 林澤貴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