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AI“助教”給學生個性化出卷、改卷,到AI高效完成政務預審批工作,再到AI優化船舶調度方案……越來越多的廈門造AI智能體落地應用,賦能細分行業發展。
智能體是自大模型后人工智能領域又一“最靚的仔”。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預測說,2025年將是智能體的元年。百度創始人李彥宏此前也表示,智能體將是AI應用的最主流形態,即將迎來它的爆發點。如何理解智能體?它將如何推動人工智能產業發展?透過廈企的實踐或可窺見一二。
把智能體訓練成合格的“AI員工”
作為人工智能領域新銳企業,廈企眾數信科聚焦于企業級AI智能體的研發,公司聯合創始人、首席產品官汪中說,如果把大模型比作樹的根系,那么智能體就是枝干,不同的應用場景長出不同的果實。也就是說,大模型是智能體的能力來源,而智能體釋放了大模型的應用潛力。
“通用大模型的能力相當于一名‘高中生’,但具體到行業應用中,大家對AI的要求不止高中生水平,而是要能上班,類似于AI助理的角色,能自主感知環境、制定策略并完成復雜任務。”汪中說,智能體具備行業所需的知識和技能,能理解任務目標,拆解任務、完成任務,形成完整的任務閉環。
目前,眾數信科主要聚焦教育、船舶貨運以及公安司法等領域,開發智能體。其中在教育領域,眾數信科的智能體可深入教育教學和管理全過程,目前已在廈門大學、廈門理工學院等高校應用。譬如,智能體可作為教師的助手,為學生批改試卷,根據學生的答題情況,生成“千人千面”的試卷,并為學生提供定制化課程指導。
如何把AI“高中生”訓練成合格的“業務助理”?汪中說,他們以具體場景需求為目標,在通用大模型的基礎上結合模型精調、行業知識庫搭建、智能體訓練等手段開發應用,“最后交到客戶手中的是一個類似‘AI員工’的智能體。”
當然,隔行如隔山,訓練一個有專長的智能體,僅靠技術團隊的力量遠不夠。汪中說,他們會與客戶協同共創。“比如AI‘助教’,它第一次出卷大概率是有各種問題的,我們就聯合高校老師把這些問題梳理出來,再對癥施策,經過幾輪調優,智能體基本可以滿足需求。”
以解放人類勞動力為目標開發智能體
國投智能(美亞柏科)也積極布局智能體場景。據美亞柏科大數據操作系統研究院院長魏超介紹,公司基于自主訓練的“天擎”大模型,研發了智能體構建及應用平臺Qiko,實現AI智能體的可視化、低成本搭建及快速試驗交付,進而推動公司內部各業務線向AI轉型。
如何跨越從技術到場景的鴻溝?魏超說,在確立智能體具體應用場景時,團隊一方面專注做“深”,關注客戶業務痛點,著重找出業務流程中重復低效或可被智能化過程取代的環節。“我們以解放人類勞動力為目標開發智能體,逐步打造多樣化的產品形態,解決過去傳統AI和信息化系統不能解決的問題。”
另一方面,國投智能團隊也以“小步快跑”的姿態,嘗試和探索一些創新場景,“比如智能自主決策、認知推理和預測類的應用,不斷打造更多差異化的競爭優勢。”
如今,在公共安全領域,國投智能開發的智能體應用包括線索動態挖掘預警、高危事件識別、案件全鏈路研判分析等。在政務領域,國投智能開發的智能體也已“上崗”,如“智能預審”智能體可自動完成各類審批工作,提升審批效率。
此外,在企業數字化領域,國投智能還開發了公文寫作助手、文檔閱讀助手、代碼助手、智能會議紀要等應用,有效提升辦公效率。
企業將智能體融入工作流
一個趨勢是,越來越多企業將智能體融入工作流。廈企蟬媽媽是業內領先的直播電商數據分析平臺,近年來將“ALL in AI(全力投入AI)”融入發展戰略。公司人才發展負責人清云告訴記者,他們鼓勵員工人機協作,基于相關應用搭建自己的智能體,提升工作效率。
在蟬媽媽公司內部舉辦的“瘋狂AI應用賽”中,就有多款員工搭建的智能體脫穎而出。如有的智能體服務于招聘場景,可以一鍵分析簡歷,快速判斷人崗匹配度,并設計個性化面試問題;有的智能體擔綱“專利助手”,可以根據產品文檔信息,判斷評估專利相似性,為專利申請提供指導。
談及智能體的優勢,清云表示:“相較于大模型,智能體的使用門檻明顯降低。以往使用大模型時,用戶需要花費大量時間研究提示詞,而與智能體進行‘對話’則簡潔得多。隨著訓練數據量的不斷累加,智能體還會不斷進化,變得越來越‘懂你’,越來越智能。”
不過,當數據量上升后,智能體也無法避免出現 “胡說八道” 的情況。“所以在使用過程中要注意甄別,AI是輔助人,而非替代人。”
鏈接
智能體未來將更像人
智能體未來發展趨勢如何?魏超認為,智能體未來將更像人,“擅長處理復雜任務,全局思考問題,考慮優化目標,輸出解決方案,正確調用工具,完成工作目標。同時,還能在這個過程中不斷迭代學習、自我進化。”
魏超說,智能體既可以存在于數字空間,也可以存在于物理空間,和物理環境交互。“它不僅有控制中樞,還會發展感知、場景理解、行動、協作等多方面的能力,通過‘連接’各式各樣的物理載體,應用到更多領域和場景中,甚至完成人類沒發現和做不到的事情。”
魏超提到了業界的兩則動態:Claude可以像人一樣自主操控電腦;智譜公司的AI工具可以模擬人操作手機。“這些就是典型的對數字空間思考和探索利用的例子。未來,隨著大模型和智能體在物理世界輸入和感知的延伸,獲得現實的交互和操作能力,會推動技術革命邁入全新時代。”
(廈門日報記者 林露虹)